历史故事:效法辛弃疾,勇抓叛徒卖国贼!

郑介文
font print 人气: 371
【字号】    
   标签: tags: ,

南宋时代,在金人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位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 (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份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辛弃疾,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认得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了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卖国贼义端,自知罪大恶极,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他的头拴在马上,回到耿京营里。耿京从此对辛弃疾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的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征元1162年,贾瑞和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了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义军中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徒、卖国贼张安国,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商量后,立即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卖国贼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只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几个叛徒,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辛弃疾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的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辛弃疾把叛徒、卖国贼张安国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的罪行后,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正是:
华夏男儿辛弃疾,
英勇无畏人称奇。
锄灭叛徒卖国贼,
义薄云天耀史籍。
叛徒奸贼皆邪恶,
今有江贼恶更极:
投敌叛国卖领土,
认敌为父跪求乞;
邪恶皆无好下场,
万古千秋同此理。
天灭中共风暴临,
雷霆万钧势无敌!
(事据《南宋史》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义道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信守诺言,所以有“一诺千金”的成语。而且古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受到他人的恩惠,应该想着回报,不能忘恩负义。《太平广记》中就有这么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末年,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注重仁义的事迹。
  • 唐朝时,有牛生从河东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过华州时,在一个乡村小店里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让店主人烧汤、烙饼,一会儿有一个人衣衫褴褛,也来投店。牛生怜悯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说:“我穷的弄不到钱,今天空着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连着吃了四、五碗,之后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着了,鼾声象牛叫。到五更天时,那人摇醒牛生,连连催促说:“请相公到门外来一会儿,我有重要的事要说。”
  • 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了。有一年,官府又要为她请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朝雍正年间,河北清苑县,有位知事(官职名)姓邵,他为人廉俭正直,家里穷得叮当
    响。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们讲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办案上了。”当地人都
    称他是“邵青天”。
  • 先太夫人曾用这件事,告诫几位儿媳妇说:“这个尼姑所说的道理,真是闺阁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坚定不移地实行,没有不灵验的。如果有不灵验的,那还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人,明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不仅才学出众,更以为官清廉、刚直敢言载入《明史》,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中,他敢于为民请命,有“三元宰相”、“一代贤相”之称。
  • 和珅有一些宠奴,经常坐和珅的车外出,不论是谁,只要不合宠奴的意,他们便任意打骂,拳脚相加。路边的人,一见他们来了,都连忙避开,没有敢正眼看一看他们的。
  • 伶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扮演女人的艺人,那么必须要把自己的心性,也变成女人,然后在表演时,才能表现出柔媚的神情姿态。使观众看后为之倾倒,为之消魂。”
  •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踞坐在地上休息。“踞坐”又叫“箕踞”,就是两腿像八字形一样分开蹲坐于地,这种坐姿在古代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籍《猗觉寮杂记》里说:古人“席地而坐,坐则跪,行则膝前,足皆向后,以为是敬;若伸两足,则手据膝,故若箕状。箕踞为傲慢不敬之容”。例如,今天的韩国人还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其女子席地而坐的时候只能跪坐或双腿同时朝一面弯曲,而绝不能“踞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