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城乡命不同 名校难有农村子弟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9月7日讯】(大纪元王知涵综合报导)在毛泽东年代,共产党成功夺取中国政权,关键取决于农民,当时中国人以务农为傲,菁英大学充满农村学生。中共总理温家宝曾在2009年一场演说中谈到他的大学时期,他说:“大约80%,甚至更高,我的同学多来自农村。”反观今日,农民却被边缘化,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子弟已越来越难挤进高等教育的窄门了。

据美国《新闻周刊》近期报导,中共官方统计,2009年城乡平均收入比值是3.33:1,差距为1978年以来最大。城乡差距在重点名校尤为明显,1999年北京大学农村学生占全校学生16.3%(1950年代是50%~60%),2000年清华大学占17.6%,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占22.3%。一位北大教授私下表示,现在农家子弟只占北大1%。

北大博士生魏宏晋研究指出,越是高等教育,城乡差距越大。在城市,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鲜少有农村子弟挤进研究生行列。

据报导,来自河北省的史先生,2008年自清大毕业,他说:“我在清大的四年当中,我认为农家子弟确实很难进入清大。资源变得越来越集中于手中有权有势的人。”北大大一新鲜人李同学说:“我住在宿舍,我所有室友都来自都市。”她认识的人大概只有三、五个从乡下来,她认为也许有更多人是农村来的,但是他们不愿提及他们的农业背景。

造成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如此之大,约可归纳出名校招生更有弹性、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三个原因。

名校招生更有弹性

中国传统用考试选才,早期是科举制度,延用迄今进入大学采用高考,但是在过去五年左右,高考选才越趋式微。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清说:“中国凭借不同系统招生,较少采用高考。”特别是中国常春藤名校如清大、北大,倾向培育有完善背景的个人,取代考试得分高者。

农民生活水平不高

农民占中国13亿人口的80%,却非中国经济起飞的最大受惠者,生活水平和中国农业时期基本上没什么不同,现在80%中国家庭年均收入约一万人民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家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报告中,指出培养一个小孩自出生到三十岁,假定三十岁仍未婚,三十年的成本是49万人民币,对于一个年收入1万的三口之家简直是天方夜谭,49年不吃不喝。经济起飞带来的果实多集中在都市-20%的中国人。

北大和当地政府及上海、广东大学共同调查,发现乡下只有20%青少年进入高中就读,而都市人达85%。这个调查访问2,732位农村子弟,只有0.7%上大学,而3,253位都市人中有13.6%有大学文凭。北大一位刘教授说这0.7%有大学学历的人,不一定已找到工作,有人选择回到农村的家,他指出在中国中部和西部受教育情况较糟。

农民生活条件不理想之下,多数农家子弟进入工厂替代进入高中。好的高中学校三年成本约美金3,000元,一个高中生在工厂一个月可挣美金150元,三年下来落差是美金8,400元,以致不念高中而去工作对农村家庭助益颇大。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中国,户口不只是地址记录,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农村户口意谓收入低、社会福利少,收到的教育资源也劣于城市。刘泓是致力中国中学教育平等的非营利机构“中国挚友”(Peer China)的推动者,他说:“中国每一个乡村,包括北京外围,缺乏都市区教育资源。”多数能胜任的老师努力在都市谋职以挣较高工资。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督导员曾参观许多农村学校,问及师资,校长们总是回答100%有大学学历,但实际上只有20%大学毕业,其他80%是短期进修。他认为师资不足是农村学生程度比不上都市同侪的主因之一。以英文来说,刘泓认为“农村中等学校英文教育什么也不是,即使是最好的学生日后也必须非常努力去追上英文。”

史丹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 at Stanford University)负责人罗泽尔(Scott Rozelle)到农村调查,发现贫穷农村都没有护士,也无健康检查预算。她说,中国乡村儿童40%有贫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远不及都市。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接受《中国青年报》(China Youth Daily)访问时,承认“虽然乡村教育比以前普及,但仍远远落后城市。”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创30年新高
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户籍制度?(1)
中国5岁以下农村儿童夭折可能性远高于城市
儿童死亡率高逾三倍 凸显中国城乡差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