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城鄉命不同 名校難有農村子弟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9月7日訊】(大紀元王知涵綜合報導)在毛澤東年代,共產黨成功奪取中國政權,關鍵取決於農民,當時中國人以務農為傲,菁英大學充滿農村學生。中共總理溫家寶曾在2009年一場演說中談到他的大學時期,他說:「大約80%,甚至更高,我的同學多來自農村。」反觀今日,農民卻被邊緣化,城鄉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子弟已越來越難擠進高等教育的窄門了。

據美國《新聞週刊》近期報導,中共官方統計,2009年城鄉平均收入比值是3.33:1,差距為1978年以來最大。城鄉差距在重點名校尤為明顯,1999年北京大學農村學生佔全校學生16.3%(1950年代是50%~60%),2000年清華大學佔17.6%,2002年北京師範大學佔22.3%。一位北大教授私下表示,現在農家子弟只佔北大1%。

北大博士生魏宏晉研究指出,越是高等教育,城鄉差距越大。在城市,中專、大專、大學、研究生人口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鮮少有農村子弟擠進研究生行列。

據報導,來自河北省的史先生,2008年自清大畢業,他說:「我在清大的四年當中,我認為農家子弟確實很難進入清大。資源變得越來越集中於手中有權有勢的人。」北大大一新鮮人李同學說:「我住在宿舍,我所有室友都來自都市。」她認識的人大概只有三、五個從鄉下來,她認為也許有更多人是農村來的,但是他們不願提及他們的農業背景。

造成中國城鄉教育差距如此之大,約可歸納出名校招生更有彈性、農村生活水平不高、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三個原因。

名校招生更有彈性

中國傳統用考試選才,早期是科舉制度,延用迄今進入大學採用高考,但是在過去五年左右,高考選才越趨式微。香港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中清說:「中國憑藉不同系統招生,較少採用高考。」特別是中國常春藤名校如清大、北大,傾向培育有完善背景的個人,取代考試得分高者。

農民生活水平不高

農民佔中國13億人口的80%,卻非中國經濟起飛的最大受惠者,生活水平和中國農業時期基本上沒什麼不同,現在80%中國家庭年均收入約一萬人民幣。中國社科院社會學家徐安琪在「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報告中,指出培養一個小孩自出生到三十歲,假定三十歲仍未婚,三十年的成本是49萬人民幣,對於一個年收入1萬的三口之家簡直是天方夜譚,49年不吃不喝。經濟起飛帶來的果實多集中在都市-20%的中國人。

北大和當地政府及上海、廣東大學共同調查,發現鄉下只有20%青少年進入高中就讀,而都市人達85%。這個調查訪問2,732位農村子弟,只有0.7%上大學,而3,253位都市人中有13.6%有大學文憑。北大一位劉教授說這0.7%有大學學歷的人,不一定已找到工作,有人選擇回到農村的家,他指出在中國中部和西部受教育情況較糟。

農民生活條件不理想之下,多數農家子弟進入工廠替代進入高中。好的高中學校三年成本約美金3,000元,一個高中生在工廠一個月可掙美金150元,三年下來落差是美金8,400元,以致不唸高中而去工作對農村家庭助益頗大。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中國,戶口不只是地址記錄,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水平、社會福利。農村戶口意謂收入低、社會福利少,收到的教育資源也劣於城市。劉泓是致力中國中學教育平等的非營利機構「中國摯友」(Peer China)的推動者,他說:「中國每一個鄉村,包括北京外圍,缺乏都市區教育資源。」多數能勝任的老師努力在都市謀職以掙較高工資。

一位不願具名的教育督導員曾參觀許多農村學校,問及師資,校長們總是回答100%有大學學歷,但實際上只有20%大學畢業,其他80%是短期進修。他認為師資不足是農村學生程度比不上都市同儕的主因之一。以英文來說,劉泓認為「農村中等學校英文教育什麼也不是,即使是最好的學生日後也必須非常努力去追上英文。」

史丹福大學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 at Stanford University)負責人羅澤爾(Scott Rozelle)到農村調查,發現貧窮農村都沒有護士,也無健康檢查預算。她說,中國鄉村兒童40%有貧血,農村物質生活水平遠不及都市。

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張放平接受《中國青年報》(China Youth Daily)訪問時,承認「雖然鄉村教育比以前普及,但仍遠遠落後城市。」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創30年新高
中國是否應該廢除戶籍制度?(1)
中國5歲以下農村兒童夭折可能性遠高於城市
兒童死亡率高逾三倍 凸顯中國城鄉差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