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目不交睫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1)食,哭甚哀。盎入,顿首(2)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3)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4),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5)以布衣(6)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7)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8),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9)驰不测之渊(10),虽贲育(11)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12),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13)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14)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卷一○一.袁盎错列传.袁盎》

【批注】
(1)辍:停止。
(2)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即叩头。
(3)居代:汉文帝刘恒称帝前曾为代王。
(4)交睫:闭目。
(5)曾参:春秋时代鲁国人,字子舆。为孔子弟子,性至孝,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6)布衣:平民。
(7)修:通“修”,实行。
(8)用事:当权执政。
(9)乘传:指乘坐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
(10)不测之渊:比喻危险的地方。
(11)贲育:指古代的勇士孟贲和夏育,此用来比喻勇士。贲,音奔。
(12)邸:音底,客馆。
(13)许由:上古的高士,阳城槐里人。传说尧准备把帝位让给他,他逃往箕山,农耕而食。又称洗耳翁。
(14)有司:职有专司,故称“有司”。此指护卫官吏。

【故事阐述】

袁盎,字丝,西汉时楚地人。他的父亲以前曾与强盗为伍,后来搬到安陵定居。在吕后时期,袁盎做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后来汉文帝即位,袁盎在哥哥袁哙的保举下,得以担任中郎的官职。

淮南王刘长自恃为皇族,平日待人处世十分骄横。袁盎曾劝谏汉文帝,为防止淮南王过分骄横而引发灾祸,应削减诸侯的封地,但他的意见不被汉文帝采纳。后来,棘蒲侯柴武太子准备起兵造反的事被察觉,淮南王也受牵连,汉文帝把他贬谪到蜀地,并用囚车运送。

不过,淮南王到雍地就病死了,汉文帝听到消息后,不吃不喝,哭的很哀伤。袁盎入朝向皇上叩头请罪,皇上说︰“因为没有采纳你的意见,才落到如此结果。”袁盎说︰“请皇上自我宽心,这是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后悔了!何况陛下还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件事还不足以毁坏陛下的名声。”

皇上说︰“我有哪三种高于世人的行为?”袁盎说︰“陛下居住在代国时,太后曾经患重病,有三年时间,陛下不曾合眼,也不脱下衣服睡觉,汤药一定要亲自尝过才肯给太后服用。平民的曾参尚且难以做到这样,现在陛下身为君王却实行了,远远的超过了曾参的孝行。诸吕当权执政时,大臣专断独行,但是陛下从代国坐着六辆下等马拉的马车,急奔到祸福难定的京城来,即使像孟贲、夏育两位勇士,也比不上陛下。陛下抵达代国在京城的客馆时,有两次面向西辞让天子位,三次面向南辞让天子位。许由也只是辞让天下一次,而陛下却五次辞让天下,超过了许由四次。何况陛下贬谪淮南王,是想磨炼他的心志,让他改正过错,但护卫的官吏不谨慎,所以他才病死。”

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说︰“那将来怎么办呢?”袁盎说︰“淮南王有三个儿子,听任陛下安排了。”因此,汉文帝就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袁盎也因而在朝廷中名声大大的提高。

后来,就从这里演变为“目不交睫”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工作忙碌或心情不稳而不能安心入眠。

【讨论】
(1) 袁盎认为汉文帝贬谪淮南王到蜀地,目地是什么?如果做错事被父母或师长处罚,你会不会自我反省进而感谢长辈们的教诲?还是只会怪别人,气愤长辈们的责罚?请说出自己受罚时的感受跟大家分享。
(2) 袁盎说汉文帝有哪三种高于世人的行为?这三种行为中,你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到几种?请说说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父亲生病住院,他目不交睫的在病床边照顾。
例:她为了向公司交出亮丽的业绩,整个月都目不交睫的工作,冲劲十足。

【相似成语】
睫不得交

【课后时间】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汉文帝以仁孝闻于天下,请问汉文帝的孝行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哪一个故事?《二十四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二十四孝》的“亲尝汤药”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孔子说:“有讨厌的事。讨厌称赞别人罪过的人,讨厌品格低下而毁谤居上位的人,讨厌果断勇敢却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吗?”子贡说:“讨厌窃取别人的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不谦恭而自以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孙谈之子,因受到当时在位的晋厉公排斥,于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单襄公并任职他的家臣。孙周为人忠实,做事重义理,虽然避走他乡,但还是心系着晋国的一切。如果听到晋国不好的消息,他就会感到哀伤;如果听到晋国有喜庆的好消息,他也会跟着高兴。
  • 在家中父母如果从不鞭打孩子,孩子的顽劣叛逆就无法禁止;国家如果没有刑罚,百姓间的相互冲突就无法禁止;天子如果不行讨伐,诸侯间的暴力相争就无法禁止。所以家庭、国家及天子规定的一些必要的惩处是不能废止的,但要技巧的运用。
  • 魏公子叫无忌,是战国时代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魏安厘王即位后,便封魏公子为信陵君。魏公子为人仁爱,对待贤士谦恭有礼,因此来归附他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那时各国诸侯因魏公子贤德,连续十几年都不敢发兵侵犯魏国。
  • 孔子说:“‘见到别人的善处,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见到别人的不善处要远远避开,就像用手去试探热汤,惟恐避开不够快似的。’我看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避世隐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义以达成仁道的理想。’我听过这种话,却没有见过这种人。”
  •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该用心思虑的事情:看事物要力求分明;听人言语要力求听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温和;说话务必忠实;做事务必谨慎敬重;有了疑惑要问清楚;忿怒时要想到事后的祸害;见了财利要想自己应不应该取得。”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的是色欲;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的是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的是贪欲。”
  •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经过困顿才学会的,是更次一等的。经过困顿后却怠惰不学习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信的人交友,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便是有益的。和惯于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