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驱动填海建房 中国海岸线变房岸线

人气 2

【大纪元2011年06月28日讯】大陆媒体调查发现,填海成本每亩20万元,之后上千万元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以“海景房”为卖点,每平方米几万元卖给购房户;暴利驱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出现填海建房热,使海岸线变“房岸线”。有专家认为,当前“海景房”过度开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沦为少数开发商牟利工具,把原本属于公众的天然岸线出卖;不仅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也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等深层矛盾。

“填海造房”过度扩张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导,中国一些沿海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

海南岛长达300多公里的东海岸,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占,几十个“海景楼盘”正火热开发中,不少楼盘通过填海不断扩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还是“海景房”。

据调查,广东不少沿海城市正谋划推进填海造城项目。其中,东莞拟在长安镇珠江口海域投资86亿元造地近2.9万亩,汕头市拟在港湾外围海域造地65.1平方公里,用于开发建设写字楼和高档住宅等。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处处长李文君表示,受暴利驱动,现在国内部分城市填海造地已偏离国家整体用海规划,出现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该省沿海6市规划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两者差距竟达30多倍。

暴利驱动“填海造房热”

李文君说,按当前法规,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未定性的新增土地”,无需承担耕地的开垦费用。围填海成本一般为每亩15万元至20万元,但地方政府转手拍卖给开发商,每亩地价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开发商则看重“海景房”卖点,肆意抬高楼价,以每平方米几万元卖给购房户。

有关专家表示,地方用海规划就像是财政预算,总会往大处做。在各地填海项目中,不乏一边施工一边等审批的项目,或者超审批围填海,甚至干脆在完全无证状态下开工。

“填海造房热”助推房价 潜伏风险

许多专家认为,大规模填海造发,没有任何公益性质;“填海造房热”的出现,实质上是地方追逐土地财政的表现,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这不仅推高了房价,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吸引大量居民积聚在海岸线上,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果也很严重。

调查发现,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标榜为“观海豪宅”推销,很多是地方“楼王”,成为带动当地房价上涨过快的引导力量。目前三亚湾海岸沿线的海景房“起步价”每平方米已超过3万元,而著名的填海住宅岛凤凰岛,每平方米价格近10万元。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濒海而居将面临高湿、高盐、高温等“三高”困扰,对人体健康、房子和家电维护等都非好事,有些宣传明显是商业误导。李文君表示,过度的围填造房,不仅降低城市自然景观价值,还加剧海岸侵蚀、造成泥沙淤积,进而影响江河的泄洪能力和港口的航运功能。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部分地方政府填海造地发展房地产是短视行为。暨南大学教授喻季欣说,缺乏规划和监管的填海造地,会沦为少数开发商牟利工具,把原本属于公众的天然岸线出卖,必然引发新的不公。

责任编辑:肖笙

相关新闻
标准普尔调降陆房产评等 “稳定”变“消极”
中共续抽银根 标普看坏中国地产商
中国富人财富秘密大转移 卷热钱外逃
彭博社:国内打房 中国热钱冲全球房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