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索 换个方向思考杨廷理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6
标签:

所谓的“杨廷理古道”,是指清代台湾知府杨廷理在嘉庆年间开辟的入兰道路,距今约二百年,学者认为这是清代台湾山区最早的一条官道。由于这条古道的文献记载不清,又时隔已久,究竟路线为何,颇难论断。

民国92年(2003),历史学者杨俊哲发表〈杨廷理古道─兼谈淡兰古道的演变〉一文(注1),探讨杨廷理古道,带动了山界探寻杨廷理古道的热潮。关于这条古道,姚莹的〈台北道里记〉曾提及,但语意不清,杨俊哲说:

“姚莹在道光元年(1821)的〈台北道里记〉中,一句‘杨廷理新开路东,因其路迂远,人不肯行,故由此旧路云。’,为后世留下无穷纷扰。他到底是走那条路入兰呢?淡兰新路到底是怎么个面貌呢?众说分歧。”

姚莹写出这句话时,人正走在三貂岭古道(今称“金字碑古道”),因此“杨廷理新开路东” 是指三貂岭古道的东边有一条杨廷理新开的道路,由于这条道路较迂远,所以一般民众不愿意走这条新路,而仍然走三貂岭旧路。

考诸文献,嘉庆十二年(1807),杨廷理第一次进入噶玛兰(蛤仔难),留下的诗文,证实他是走三貂岭古道(爬过三貂岭),那么所谓的“杨廷理新开路东”所指为何呢?

杨俊哲认为,杨廷理越过三貂岭之后,就不再循旧路走往顶双溪及远望坑,而是沿着牡丹溪往上游方向,经过灿光寮,出丹里(澳底附近),抵达今日的福隆,然后由隆岭古道入兰。这条折向东行的道路,位于三貂岭古道的东边,可能就是姚莹所指的“杨廷理新开路东”。


“杨廷理新开路东”

然而姚莹所写的这句话,原意应当是指这条“新开路东”并没有经过三貂岭,且因为路绕太远,所以民众仍然选择走三貂岭旧路。

杨俊哲则推测,噶玛兰在嘉庆17年(1812)正式设厅之后,淡兰之间公文往返的需求增加,因此在嘉庆20年(1815)已形成一条由瑞芳经九份,至灿光寮,转往牡丹的入兰的道路。这条递送公文的道路(灿光寮铺古道),可说是在“杨廷理新开路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也符合了姚莹“杨廷理新开路东”的两个条件:

一.这条道路位于三貂岭古道的东边。
二.这条道路经由九份,经灿光寮,绕往牡丹,没有经过三貂岭旧道。

我最近重读姚莹的〈台北道里记〉,则注意到了一个疑点。我以前曾读过这篇文章数次,却从未注意到这点。姚莹在三貂岭上,写出“杨廷理新开路东”此句之后,接着写了以下这段文字:

“岭上极高,俯瞰鸡笼在岭东南,海波汹涌,观音、烛台诸屿,八尺门、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诸险,皆了然如掌。”

登过三貂岭的山友对这景象必然不陌生。二百年后的今天,站在三貂岭古道的最高点(探幽亭)仍然可以望见同样的景观。不过,这段文字却明颢违反了事实。你发现了吗?就是这句:

“俯瞰鸡笼在岭东南。”


从三貂岭古道最高点(探幽亭)俯眺基隆海岸

事实上,鸡笼是在三貂岭的西北,而不是东南。除非我们将台湾地图南北颠倒过来,这时鸡笼才会出现在三貂岭的东南方。

姚莹是不是误判了方向呢?(我爬山时也常常弄错方向)。

若当时姚莹认为基隆是在三貂岭的东南方,那么他说:“杨廷理新开路东”,则真正所指的位置应该就是“杨廷理新开路西”了。

在三貂岭古道的西边有任何古道吗?只有一条侯牡公路(北37乡道)而已。这条侯硐(猴硐)通往牡丹的公路,我曾走过一次,道路非常迂回弯绕。

于是我进一步蒐寻关于侯牡公路的历史,结果找到钟志正、张健丰先生着的《乙未战争研究:你不知道的台湾保卫战》,这本书提到了杨廷理古道。作者认为侯牡公路是昔日杨廷理古道的一段。他们根据的资料也是姚莹的〈台北道里记〉。只是他们并不是从“姚莹误认方向”来推论,而是对姚莹这段文句的解读不同(注2)。他们将“杨廷理新开路东”此句解读为:

“(三貂岭古道)在杨廷理新开路东,因其路(指新路)迂远,人不肯行,故由此旧路云。”

姚莹的这句话被解释为“三貂岭古道在杨廷理新开道路的东边”,那么杨廷理新路自然是在三貂岭古道的西边,就是今日的侯牡公路了。虽然与我的推论方式不同,但结果却同指侯牡公路。


侯牡公路

1895年,《马关条约》生效,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军接收台湾。日军从澳底登陆,越过三貂岭进入猴硐地区,向瑞芳进军。当时也有部分日军走较平缓的山路将军事辎重及重型武器拖运过三貂岭,这条山路就是今日侯牡公路的前身。

而查阅1904年的《台湾堡图》,这个区域最耀眼的一条道路,就是今日的侯牡公路了。日治初期,日本人将它拓建军用道路,成为淡兰之间的主要道路。至于三貂岭古道(金字碑古道)则在《堡图》上完全消失。此事令人难以理解。不到十年之前,北白川宫能久及其军队还走过三貂岭道路,竟然未出现于《堡图》,是土地测量人员的疏忽,还是另有原因?

1904年《台湾堡图》绘出的侯牡公路,则令人充满了历史的想像。我想杨廷理筹设噶玛兰设治时,必然思考过如何改善淡兰之间的交通,如何使淡兰官道避开车轿难行的三貂岭旧路。百年之后,日本人选择了侯牡公路(路线)做为第一条跨越三貂岭的车行道路,背后或许有历史传承的因素。日本人新到台湾,又处于用兵之际,勘察新路时,必然会雇用熟悉地形的当地民众协助找出适合的路线。 “杨廷理新辟路东”这条大绕远路,当时没人肯走的道路,是否因此在1895年“败部复活”呢?

以上的探讨,只纯粹是历史的想像与揣测。将地图颠倒过来,换个角度思考,提供杨廷理古道另一种可能的版本,提供同好参考而已,当然完全无损于我对杨俊哲先生大作的景仰之意。

至于杨廷理古道越过三貂岭之后,《噶玛兰志略.番市志》云:“查旧路由三貂大岭至牡丹坑、远望坑,新路三貂岭至三貂社、隆隆岭,俱由大里简入头围。”过牡丹之后的杨廷理古道(东段),这段路线就没有争议,已属定论。

旅记日期:2010.11.23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探幽亭,位于三绍岭古道最高点(越岭鞍部)。这里曾是清代台湾公路(官道)的最高点。 道光元年(1821),姚莹前往噶玛兰赴任,登三貂岭,来到此地时,以笔记下: “山界广约数十里,内藏生番。其外熟番,有社及街市在。杨廷理新开路东,因其路迂远,人不肯行,故多由此旧路云。”


1904年的《台湾堡图》,侯牡公路(位于三貂岭古道之西)成为通过三貂岭的主要道路。

相关新闻
宜兰苏澳.七星岭
台北林口.竹林山观音寺.师范大学林口校区
宜兰苏澳.金面山.日月宫.清军古墓群
台北新店.和美山(碧潭山).渡船头.瑠公圳引水石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