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不为民 五常稻农辛苦一年难获利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1月03日讯】2011年黑龙江省五常大米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但由于负责监管的相关部门不为稻农争取利益,稻农们只能以每斤大米不到2元的价格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辛苦一年难获利润。

据新华网报导,五常米的产地在民乐乡,该乡稻农张宏雷算账说:种20亩有机稻的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

稻农反映,许多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计算,如果企业大米每市斤卖50元的话,水稻价格应该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业收购价平均还不足2元,去掉企业加工费、包装费,也得十倍利润。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一位企业经营总监透露,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仅为0.2元左右。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姜大伟说,即使按包装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企业包装成本占不到价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费稍多一点,也达不到十分之一。

由于五常水稻质量好,一些国内外知名米业巨头纷纷在此设厂,不仅国内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等企业在五常盘踞一方,就连外资企业益海粮油也早早来到五常市安营扎寨。按常理,超过200多家的加工企业在此争夺稻源,稻农应该待价而沽,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水稻根本卖不上价。

据了解,五常水稻产业基本是订单农业,订单水稻占90%以上。最开始是为了稳定米源,然而,实际运行中,一些粮企却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而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致使当地农民粮食根本卖不上高价。

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人员同时还是稻米产业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协会的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身兼三个部门负责人的姜大伟说,这几个机构的职能,是统一行使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带领企业闯市场,而对稻农利益只字未提。

与此同时,企业之间却在形成联合体以控制水稻市场。目前,五常市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加工企业就达222家,几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25亿斤水稻。一些企业不仅不履行订单,一些订单的内容也类似于“霸王条款”。一家企业的《水稻购销协议》上明确写着“水分不得超过16%”、“水稻保底价1.80元/斤”等。

五常市一位副乡长透露,如果一斤稻多为稻农争取1角钱的话,五常每年就可为稻农增收2.5亿元。但有谁愿意去做呢?

相关新闻
全球粮价高涨席卷中国  局地恐现抢购风
中国牧民和农民粮食安全堪忧
通胀压力 预期粮价上涨 大陆农民惜售
五岳散人:我们宽容粮价,谁来宽容我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