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石开山云冈造像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张羽良
font print 人气: 304
【字号】    
   标签: tags: ,

公元446年春天,仇恨佛教的北魏太武帝,听信大臣崔浩的谗言,颁布残忍的〈灭佛诏〉,诛杀长安城内的所有僧尼,摧毁各地所有的佛教经像。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之举,太武帝得怪病惨死,崔浩更是遭到满门灭族的报应,其惨酷据说史上大臣被戮辱者,无人能及。

北魏文成帝相信太武帝灭佛遭报,故极欲重振佛法。在北凉高僧昙曜建议下,于武州塞开凿巨型石窟,云冈石窟凿建由此而来。 

汲犍陀罗雕刻 成独特风格

佛教兴起,正值印度与波斯、希腊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时代,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诏令凿窟建塔。犍陀罗(Gandhāra)是古印度的二大佛教造像中心之一,犍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发扬光大,形成一种表现和谐几何形体、比例,洋溢着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风格。3世纪以后,犍陀罗雕刻艺术传入阿富汗地区,并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新疆及内地。云冈石窟在雕造技法上,继承且发展了中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借鉴犍陀罗佛教艺术,而发展出独特之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犍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发扬光大,形成一种和谐几何形体,和洋溢着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 维基百科)

佛教艺术初传中土,尚保留犍陀罗风格特征,雕像形象上蓄胡、卷发和通肩袈裟或右坦,脸形较为丰腴、肉髻较高、深目高鼻。例如:第二十窟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公尺,雕像面部方圆,两肩宽厚,结跏趺坐。造型雄伟,气魄浑厚,衣纹雕刻线条干净俐落,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


二十窟就是著名的露天大佛,为早期凿刻的“昙曜五窟”之一,气势磅礡,具有浑厚、雄健的犍陀罗风格和北魏游牧民族粗犷、纯朴的特质。※云冈石窟雕塑因经年风吹雨打、人为不当维护等多种因素下,已局部毁损。(图片:台湾大纪元)

二十窟就是著名的露天大佛,为早期凿刻的“昙曜五窟”之一,气势磅礡,具有浑厚、雄健的犍陀罗风格和北魏游牧民族粗犷、纯朴的特质。※云冈石窟雕塑因经年风吹雨打、人为不当维护等多种因素下,已局部毁损。

到南北朝时期,孝文帝主政到迁都洛阳前(约465 ~ 494 年),进入佛教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不仅大型石窟工程的陆续开凿,并在北魏汉化政策的推动之下,带入汉式的表现作风。佛像的衣着与表情与初期不同,服饰近似于南朝士大夫的穿着,脸形、五官汉化了。佛菩萨像的相貌清秀,丰圆适中,表情温和恬静。佛像的服饰是北魏时期流行的亵衣博带式,衣纹呈明显阶梯式,两袖宽大,胸襟打结,双带适垂。


在北魏汉化政策下,佛像的衣着与表情与初期不同,服饰是北魏时期流行的褒衣博带,脸形、五官汉化了。( 维基百科)

云冈石窟开凿后期,大致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北魏亡,约(494 ~ 524 年)。此时期石窟以小龛为主,佛菩萨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长颈削肩,神采飘逸的神情,是为“秀骨清像”特征。

异域色彩相融 见证中外情谊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 公里处,因建在武周山最高处的云冈得名。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2 年(公元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 ~ 525 年)。前后动员4 万余人参与开凿,连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加入此一伟大创作。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 公里处,因建在武周山最高处的云冈得名; 此为云冈石窟正门。( 摄影/李昕)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 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 个、大小窟龛252 个、石雕造像5 万1 千余尊,最大者达17 公尺,最小者仅几公分,远望石窟就如布满蜂洞的超级蜂巢。石窟分东、中、西3 个区,东区有4个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区有9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区有40 个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 公里( 维基百科)

第3 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 公尺,中上部凿有12 个长方形石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体态丰满、衣纹流畅,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第5 窟为清顺治8 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内中央端座佛像一尊,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 公尺,佛像的膝上可站立120 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 人,大佛的周围雕满小佛,蔚为壮观。第7窟窟顶刻满飞天的浮雕,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生动活泼。第12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神情迥异,手执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菩萨画像。(图片:台湾大纪元)

第15 窟雕有万余尊小佛座像,又称万佛洞。第20 窟如来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佛像跏趺端坐,呈慈悲、庄严、欢喜、思维、入定等22相,吸引中外人士争相目睹。

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综合体。纵观云冈群佛的形态,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的面目、身上、衣纹,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同时,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是中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摘编自《新纪元周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温秀珍台湾桃园报导)中华民族自古即是敬天信神的国家,神像雕刻源远流长,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民众心灵寄托及崇拜的对象。桃园县观音乡的林新来自小即送去做神像雕刻的学徒,历经十多年的苦学后才自行开业。
  • (大纪元记者宋顺澈台湾台北报导)新北市新店区图书馆举办“陈逢显师生联展”,于今天11月5日下午在3楼展馆展出,此次师、生的雕刻、书法作品总计有60件,陈逢显老师展出一件指甲般大小的龙,据称是当今全世界最小的立体龙,耗时3个月才完成,头、眼睛、嘴巴、脚、爪、龙须、龙角、鳞甲一应俱全,栩栩如生的姿态,宛如真龙奔腾一般。
  • 小吴哥窟,亦即世人所通称的“吴哥窟”,是吴哥古迹大小六百多座精美建筑群中的佼佼者。
  • 中国元朝大臣周达观在八百年前目睹小吴哥之雄伟,在其著作《真腊风土记》中形容其为“鲁班墓”。
  • 喝酒时,酒客常以“杯底毋通饲金鱼”台湾谚语劝酒,毫芒雕刻家陈逢显今天实现了这句俗谚,他将手工的“黄金”立体雕刻金鱼,窑烧在茶杯底,喝饮时可以瞧见活灵活现的金鱼。
  • 首次观看神韵演出的日本著名佛像雕刻大师须藤光昭(Mitsuaki Sudou),满心欢喜赞叹不已,不可思议地表示,“太精彩了!所有的节目都非常漂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太了不起了!” 现在带着六名年轻徒弟的须藤,在看完上半场演出后,就拽着记者说,让我感受到很大的能量。我会把这股能量带到我以后的工作中去。对我也是个鼓励,回去后在工作上我要像那些演员一样更加努力。也将这股能量带给我的徒弟。”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