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3年砸1.5亿元 政府出钱送116人留学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6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江禹婵台北报导)台湾潜藏人才失衡危机,未来将以“育才”方向着手。从2013年开始筹备,到2015年,政府将跨部会提供1.5亿元、116名公费留学名额,作为攻读博士或进行博士后研究,条件是所就读的学校必须是国际排名前30的顶尖名校。

教育部长蒋伟宁、国科会主委朱敬一等人14日共同召开记者会,宣示政府培育人才政策,由中央研究院、国科会与教育部合作,从“推广国际连结”、“学研衔接社会”及“鼓励高教多元”三大方向着手,除了让高等教育与产业连结外,也与国际充分接轨。

台湾的人才累积达到高峰,但显然停留在平盘阶段,蒋伟宁表示,未来会往上或往下走,现在是走到了分水岭的关键点,因此有必要提出因应之道。

教育部国际文教处处长林文通提到,培育人才所需经费,将从2013年正式上路,3年后即每年匡列1.5亿留学经费。除原有公费留学及奖学金制度不变外,从2013年起新增“尖端科技人才国际培育”管道,每年提供30个公费留学生,至2015年达90名,而国科会将从2013年起每年提供13名博士后研究 名额,至2015年达26名,之后每年将总共提供116个名额。

不过,必须是就读国际排名前30名校才可以,且以上海交大或《泰晤士报》世界大学的排名为依据,预估3年后,台湾公费留学或研究的年轻学子人数将成长34%。

对台湾而言,育才比揽才更重要,因国际社会化强的国家揽才便利,但台湾目前还无这样的社会环境。朱敬一表示,扩大公费育才是和国际连结的方式,海外人才的培养将是近程目标,政府将透过中研院院士群推荐年轻人进入顶尖学术机构,重新充实台湾的海外人才库。

解决人才荒根本 学术产业衔接

另外,过去几年,由于学术与产业没有良好的衔接,致高学历、高失业率与产业缺人的现象并存。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例,学校所学与业界所需存在鸿沟,衍生出学生毕业后无法学以致用,又找不到工作。

朱敬一举例,美国硅谷半导体业者会与政府共同出资,列出业界所需的研究题材,提供给学术研究;台湾在需要发展突破技术的半导体、电动车等产业,如果业者与政府愿意出资,提供研究题目,就能把研究与产业真正需要的东西衔接上。不仅对现有学生及教授将来的出路有帮助,也由于平常所做的研究及所学都贴近业界所需,对产业发展更有助益。

加强“博雅教育”

目前台湾有100万名大学生、21万6千名博硕士班学生,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是育才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蒋伟宁说,过往高等教育被定位为菁英教育,但随着高教普及化,高教除了专业分流,也更应加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兼具人文素养和软实力,例如团队合作、语言能力等;同时改善高教的评鉴方式,以“去标准化”为基调,推广自评概念,让学校自行建构评鉴机制,7月将会推出详细办法。◇

顶尖科技人才国际培育方案

名称 期程与奖学金 名额 预算
教育部尖端科技人才选送制度(攻读博士) 期程:3~4年

每年约新台币130万元

每年30名 从2013年开始筹备,2015年每年正式匡列1.5亿元预算,由行政院、教育部、国科会共同出资。
国科会国外博士后研究尖端科技类 期程:1~2年

每年约新台币130万元

每年13名
注:以上两项选送制度将由中研院海内外院士推荐校内顶尖人才至世界前30名顶尖大学。

资料来源:教育部 记者江禹婵/制表

(责任编辑:敏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