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文:西厨看中餐

还学文

人气 16

【大纪元2012年06月22日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留学所在的德国巴伐利亚小城雷根斯堡一下子来了许多年轻的台湾学子。他们喜欢烹调,而且还是很严肃地照着食谱依样画葫芦,差不多人手一册傅培梅食谱。在行事方式和生活态度上台湾同学和大陆学生很不一样,甚至于说话的腔调。我不仅沾光傅培梅食谱,还沾光台湾同学的厨艺。一对台湾留学生夫妇的女主人,不仅学业精湛,还考得一手绝好的德国蛋糕,我每周都得到馈赠;无奈我厨艺简陋,无以回馈。在搬家离开他们之前得她一册烘烤食谱相赠,又得一位德国同学赠我一套烘烤模具,我横下一条心学烤蛋糕,居然维持了一两年的热度。那个时候我还截留了朋友一本大众食谱在手上,紧要关头上还真救了急。这些都是前朝旧事了。如今网路时代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烧菜遇到疑难,只须上网即知端详;甚至有在线食谱,声像俱全,少年儿童都可以大显身手,一展厨艺。

我到德国时,“傅培梅时间”在台视已经播出二十多年;我在德国二十多年,德国电视上很少见有烹调节目。近年随着对环境以及食品健康迅速增长的关心,德国人对于烹调兴趣激增。一两年来烹调大赛成了电视秀的热点,节目从夜间提到前晚间的黄金时段,为我在德国二十多年间所未见,也因此识得几位当红的名厨。这些节目留在我记忆里却只一道西菜:家常意大利面条,那位主持名厨当年羁留意大利时囊中羞涩,每日所食,橄榄油炒面加蒜蓉。那种种或煎或烤的大块鱼肉加或深或浅色的酱汁,当时就被记忆分离出去了,生理上我的肠胃排斥那内带血色的半生烤肉,而那么一煎一烤也难称烹饪。德国人居西方国家渡假旅游之最,不少参赛者也把他们喜爱的异国风味带入比赛,主要是异国风味的食材调料,还不是烹饪方式。

胃口口味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西人有喜食中餐的,国人也有偏爱西餐的,焉有高下之分、短长之较。中西餐饮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以菜的色香味之“色”为例。中餐色在食中:烹饪而成、见于菜中,不仅可见、而且可餐,中文有“秀色可餐”之说。西餐则形式内容清楚分明,色在食外、是形式与点缀:几片柠檬、几许薄荷、芫荽置于盘边菜上。餐厅灯光的运用也尽显中西餐饮文化的不同:西人到餐厅享受气氛与服务甚于食物,幽暗的照明与餐桌上摇曳的烛光,其功能毋宁是营造气氛。而中国人去餐厅是享用美食,灯光可柔和但必须明亮,客人要能尽取水晶虾仁玲珑剔透之色、椒盐大虾的橙红坚脆之形,兼享美食共美色。若讲器物层面的烹调操作,论火候的运用、食材的加工、烹饪的方式,那么必得说中餐确较西餐发展得复杂而精致。快火用油的中餐有煎、炒、烹、爆;慢火加汤的有烧、炖、焖、煨;精致多样的烹饪出变化万千的菜色,又培养了细致入微的味觉,像鲜美、甘甜这种味觉是西人所不知的。无奈由于文化的隔离,西人难以体会这些,关于中餐的这些常识观点仍不免是自说自话。

一位西人名厨出来“峰评”中餐,令人振奋。这个西人就是德国的星级名厨萨哈‧维娜,一位不拘形迹、极富创意的女性。她出身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维也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行走天下的造型艺术家。十七岁上萨哈从寄宿学校出走,搭便车、打零工周游欧洲,二十四岁上带着单亲儿子在柏林独自闯生活。书没有念又身无长技,何以为生,愁坏了艺术家的妈妈,然而母亲的艺术基因,在萨哈身上已悄然另放异彩。上午在父亲名下的餐厅“Axbax”厨房里烤蛋糕,下午拿出去兜售,同时还给一家广告公司供应午餐。后来朋友把她引荐给柏林的影剧界,她开始为摄影棚的艺术家们供应餐饮,一炮打红。此后,她的流动餐车陪伴摄影团队走透德国,远及欧洲,在餐饮界名声大震。成名之后,萨哈遍开餐馆在柏林、汉堡、不来梅,还主持电视烹调,制作电脑烹调的节目。

最近一个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她世界上哪国烹饪最棒,萨哈脱口即出,当然是中国;且连连感叹,看看中国烹饪,我们简直还是野蛮人。她的直言出乎意料,她的“峰评”令我惊喜,她有声的观念传播了我无声的思想。中西餐厨艺发展与品味精致方面的差异,对于“以食为天”的汉文化而言本是一段显见的常识,萨哈‧维娜女士常识之言所以震撼,在于她泼辣的表达抖落了那常识之上盲目与偏见的封尘。

相似的见解早见于一位长萨哈‧维娜百年的中国世纪老人、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先生。清朝末年少年齐如山入同文馆学习外文,后履足国外,浸淫欧洲的习俗与文化。当年国家积弱西窗乍开,而这样凤毛麟角的维新少年却全无挟洋自重之气。七十年前《烹饪述要》中齐先生就有这样的说法,“西洋的离原始还稍近,厨房担任一部分工作,饭桌上吃饭的人,还得担任一部分,所以肉多是大块,提不到切字;……可是吃饭的人,必须有刀叉,自己吃自己切,中国菜则不然,一切工作都在厨房做好,吃的人只用一双筷子便足,这是中国烹饪比西洋进化的地方”。

齐先生含蓄言“原始”,西人直接说“野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生肉酱抹面包、煎肉排和血吞,至少是源于未脱野蛮。虽相隔着文化与时间,中国人的齐如山与西洋人的萨哈‧维娜不谋而合,明察了我们不少今人所昧的同一事态,只缘他们少了一分偏见—在中国人是为西洋是从,在西洋人是自我中心。

恰巧以前,看到一本《新纪元特刊—创意东方 古文化‧新美学》,不仅展现了令人爱不释手的器物、建筑、艺术上今日华夏文化的创意,还传达了新世纪中国人重新拾起的一种气定神闲的自信。

相关新闻
饮食文化︰也谈中国菜
宋紫凤:中华饮食文化之厨技三昧
宾大博物馆系列活动 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世界最佳餐厅背后高人克劳斯•梅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