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诚心疗治诬告过自己的病人

秦自省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一、诚心疗治诬告过自已的病人

据《懿行录》记载,明朝人潘夔,号僦庵,乌程人,精通医术,发心救人。

有一年,瘟疫流行,依赖潘公(潘夔)治好病的人,十有八九,但潘公不计用药成本。

邻居赵某人,曾经向官府,投下了诬告潘公的状子。不久,赵某得了病,身上痛得很厉害,他对儿子说:“能救活我的人,只有潘公了!”儿子说:“你刚刚告了他的状,怎么办?”赵某说:“我虽然得罪了他,但潘公心地仁慈,一定不会让我死。”

于是,这个儿子请来潘公,潘公就细心治疗,使他得到了康复。

后来,潘公的三个儿子:一个儿子潘骧,作了桂阳令;二儿子潘骖,作了翰林编修; 三儿子潘驯,作了宫保尚书。潘公本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孙子潘大复,是丙戌进士。

周氏按曰:救人的念头,既然殷切;则报复的念头,就很轻。以至于诬告其状的人, 也要设法挽救。潘公这样的事迹,真是感人至深啊!

二、自家忍饿,先济囚徒

明朝的杨士征,鄞县镜川人,作县吏时,存心仁厚,执法公平。但县令十分严酷,曾经鞭挞一个囚犯,流血满地,怒还未息。杨士征跪下来,宽慰县令,说:“像这样的情况,只能悲哀可怜,不能欢喜。欢喜尚且不可,何况发怒呢!”因此,县令就消除了怒气,宽容了囚犯。

杨士征家里很贫穷,但别人送来的东西,他一点也没要。遇上囚犯缺食,他就会设法赒济。

有一天,新到囚犯数人,饿得厉害,而杨家已无第二天的粮食了,杨士征问囚犯:“从什么地方来?”他们说:“来自杭州,忍饥很久了。”杨公(杨士征)于是就拿出家中仅剩的米,煮粥救济他们。

后来,杨公的妻子生下儿子杨守陈,做官做到翰林学士,杨公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

周氏按曰:自己的饥饿,就在当天;各囚犯的饥饿,已在前天。这样一比较,与其自饱,不如先给囚犯。杨公如此替别人设想,福报自然很快。

(均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文帝很赏识贾谊,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不久又想任命他为公卿。丞相周勃等人妒嫉贾谊,在文帝面前诽谤贾谊。
  • 对于那些比较难办的案子,他根据案情的大小轻重,公开审案的日期,让诉讼者亲赴法曹,片刻之间,便能作出判决,一点也不积压。乡民们如有案情,入城告状,只要吃完各自带来的“一包饭”的功夫,张淳就已作出了谁是谁非的判决。为此,人们称他为“张一包”,意思是讲:他聪哲明断,快捷正确。
  • 一次,一个乡下人载了一百石大米来诸家。诸家账房说:“我家没有一百石租的地啊。”问乡人来自何处,说:“你弄错了,那里我们没有地啊。”
  • 当时,大司马吴汉,奉命南讨公孙述,因军粮只及七天用度,意欲回师。张堪于是快马加鞭,跑到吴汉军营,劝说吴汉不要退师。
  • 县里的贫苦百姓死后,有的无钱埋葬。何易于总是掏出自己的俸钱,帮助料理后事。对于来交纳税收的白发老人,何易于经常给予饭食,虚心征求他们对县衙官吏的看法和意见,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把全县的政事办得更好些。
  • 李藩说:“情况很紧迫啊!过了今天,就阻挡不住(王锷这个佞臣升兼宰相)了。天色又晚,哪里有时间另外写奏章?”经李藩这一反驳,王锷兼宰相一事,从此便压下,无人再提了。
  • 皇太极喜欢读史书,从文献和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安民”、“恤民”的重要。
  • 杨忠是戴献可的仆人,戴献可家中非常富有,他命杨忠替他负责经营一个农庄。杨忠经营得很努力,所获得的利润也很多。
  • 有人安慰劝勉韦仁约,他回答说:“我性格狂妄浅薄,如果大权在手,遇事就会发作起来。但是我想:大丈夫本来应当端庄严肃,一定要无所畏避。不能为了保全妻子,而放弃正义,碌碌平庸的苟安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