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奥运开幕式 高下岂无凭

大伟

人气 10

【大纪元2012年07月29日讯】伦敦奥运开幕前一周,有记者向市长鲍瑞斯.强森开炮,说奥运开幕式场馆似乎还在赶工,担心能否如期举行。鲍瑞斯.强森胸有成竹地反驳说:不必担心,这次开幕式,我们弄个大的东西,让你们瞧瞧。当时看到这条新闻,心里还有些七上八下,毕竟英国这些年来,似乎没有什么大手笔的动作。

看过奥运会开幕式,心里释然了,编导的构思的确独具匠心,也验证了伦敦市长之前的话并非海口。编导把开幕式场地变成了一个露天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反映英国历史的戏剧,令人有抚今追昔之感。英国人喜爱戏剧,伦敦西区(West End)和纽约百老汇齐名,每天有一百多部戏剧同时上演。编导把奥运开幕式用舞台剧的形式,不仅构思新颖,也符合英国民众的欣赏习惯。

开幕式以几个世纪前的农家民舍开始,绿草悠悠的田野牧歌,呈现了农业社会简单古朴的民风,这样的场景在当代英国的乡村依然可见。随着工业革命的烟熏火烤,成就了英国船坚炮利的帝国时代,但也令民众带来污浊不堪的生活环境。失去土地的底层劳动者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奋斗,也有表现努力争取参政权而抗争的妇女。除了记录历史的重要片断,编导还融入了英国女王以及王室成员、007詹姆斯-邦德、莎士比亚、披头士乐队等深沉悠远的英国元素。奥运开幕式真正变成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当今社会形式的包容,格调轻松兼具幽默感,这也是英国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英国民族的特点。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没有故意突出大英帝国当年的风光岁月,而是把历史的画面完整地表达出来。编导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百姓在历史进程中的冷暖人生,表达普通民众的疾苦和感受。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火炬手进入会场时,几百名参与建筑场地的工人夹道在场内欢迎,更令人感叹!想想当年参加北京鸟巢的建筑工人,何曾会有这样的礼遇?

其实,英国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除了编导用舞台剧的演绎手法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巨大场景,更在于所有表现的主题都围绕着人性—这一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这是高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关键所在!

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表面光鲜亮丽,画面摄人眼球,但没有真实的历史,没有可以感受的生命的灵魂,只有为了表达党国的意志而堆砌的画面。这跟他这几年的电影一样,没有真实的人性,完全沦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只是炫耀画面的景致,却忘记了真实的人生。

当然,中国人看奥运会开幕式和西方人看开幕式的观感差别很大。北朝鲜的团体操整齐划一,仿若中国文革的红卫兵方阵,一些没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中国人容易叫好,可西方人看来,把演员训练成木偶,简直不可思议。西方人也有大型群体演出,但每个人的个性化表演才是构成整体项目的基础。

其次,英国人对奥运看得很平常,没有全民奥运的狂热,也没有对金牌榜的偏执。奥运会无非是一场欢乐的盛会,奖牌多少不是大事,因为国家的荣辱不在于这几张牌上,更不可能把一批人从小到大就专门为着几张牌而专门训练。国家的好坏系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甘苦,国家的荣誉也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疾苦上。因此西方社会绝少面子工程,更不可能有全民奥运。

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在奥运会开幕式前写道:“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有太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但是,北京的开幕式也不如我们这一次内容丰富,格调、幽默感以及包容性,这将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带给全世界体育迷独一无二的感受。”

作为旅英华人,我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感到自豪,英国民族有文化,有品位,有内涵,有幽默,全都浓缩在这场欢乐的戏剧中了。古人有联曰:“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它是讲艺术和人生的高下决定于内涵。用这个参看相隔四年的两个奥运开幕式,高下不言而喻。

相关新闻
英伦奥运开幕关键时刻 全球十亿观众 群星闪耀
为奥运助威 英皇家邮政送大礼
农民陈冠明 为奥运万里走单骑  2年抵伦敦
王室政要名流出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