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评论 】中共不惜巨资救援国企

18大前极力遮补经济窘态

吴达编译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8月12日讯】近期中国经济放缓,资金成本提高,许多无效率的国企面临破产危机,为了避免在十八大前引发动乱,中共不惜成本投入巨额资金,救援濒临倒闭的国企。结果,有效率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私有企业,反而为筹措资本所苦,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受到严重扭曲。

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超过25%的中国国营企业是亏损的,即便是有盈收的国企,其股本回报率仍较中国的私有企业为低。

近期中国经济放缓以及资金成本提高,许多无效率的国企面临破产危机,为了避免在今年下半年中共十八大前引发动乱,中共政府部门不惜成本投入巨额资金,救援濒临倒闭的国企。结果,有效率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私有企业,反而为筹措资本所苦,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

《美联社》报导,世界银行及其他专家认为,中国如果要维持经济成长,应抑制国企、支持自由市场竞争以及更有活力的私有企业。然而,在经济陷入困境时,专家的建议通常是被抛诸脑后的。

中共持续扶植国企 私有企业面临危机

今年6月迄今,中国已降息2次,不仅降低油价,并且投入资金到相关建造低成本房屋、机场及其他公共工程的国有企业,如建造、钢铁及水泥等部门。

专家认为,中共此作法阻碍改革,不仅会抵消由依赖投资的成长模式转型到内需自立模式的努力,而且将使得仰赖政府补贴、操控石油及电信等产业的国企进一步壮大。

文章说,虽然中国至今已进行30年的市场导向改革,而且私有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但中国国有银行至少有80%的贷款进了国企的口袋。

即使中共领导人,包括总理温家宝,承诺帮助更多私有部门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支持措施,但私有企业并未感受到任何变化,国企还是可以轻松获得贷款,私有企业则必须贿赂银行职员才有可能获得贷款。

中国曾在1990年代末削减国企以及数以千万的就业机会,后于2005年推动控制企业的战略,针对重点产业成立精英企业,如石油部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电信部门的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中共因应2008年金融风暴推出4兆人民币(586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绝大多数分配到国企,而成千上万的小型制造业及私有企业营宣告破产。

中共甚且要求钢铁、能源及其他经指定产业部门的国企,官方必须持有50%以上的所有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私有企业会被迫由国企收购。

此外,国有企业享有垄断、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免费的土地及其他好处,并且以控制石油、电力、电信及其他必要资源等,从私有企业捞取金钱。

支持国企提供共党权钱资源

中共支持大型的国企,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全球竞争力,但另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是提供党员就业及金钱的来源,并且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维持中共的统治权力。
国企拥有庞大财富以及被任命的执行长享有高薪且不需担负经营风险,已引发公众不满。

据位于北京的独立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Unirule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统计,119家国企在2001年到2009年间获得政府的补贴估计达7.5兆人民币(约1.2兆美元)。

该机构董事盛洪(Sheng Hong)表示,中国民众及中共高层已逐渐意识到,国企享有优惠待遇,是侵占人民资源的低效率机构;另一方面,国企已成为庞大的利益集团,拥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及庞力的资金。

不择手段为将倒闭国企撑腰 扭曲市场运作

据《路透社》报导,潍坊市政府当局临危受命,决定协助当地的海龙集团(Helon)粘胶厂免于倒闭危机,代其偿还6千万美元的商业票据,避免了中国有史以来首宗国企债券违约事件。

对中国国内的债券投资者而言,这意味中共对于中型的国企,亦同样给予大型国企“大到不能倒”的保证。

中共此举等同向私有企业宣告,即便低效且营运状况不佳的国企,由于有中共的保证,仍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相对的,而效率高的私有企业将因排挤效应,更难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

专家表示,这将扭曲资本市场的运作,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且投资者不需负担投资风险,资本市场仍然无法建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相关新闻
【颜丹】:美国鉴定中国水质为何让中共如此愤怒?
中国养老前景严峻 专家:国家或因此破产
中国经济放缓矿石价格下跌 澳矿业裁员
法媒:中国泡沫信贷恐引发新经济危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