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变更教师节日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人气 61

【大纪元2013年09月10日讯】近日,国务院公布了一项修订草案,意在修改一些有关教育的法律条款。在草案中,官方明确提出要对延续了29年的教师节日期进行变更,也就是从原来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这一规定目前尚处于征集民意的阶段,而无论官方是否最终采纳民众意见,这一消息都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的议论和回应。新浪网在一份名为《拟将教师节改在9月28日孔子诞辰,你怎么看?》的调查中显示,65%的网友选择支持修改,认为避开开学季,老师能真正享受节日,又是孔子诞辰,名正言顺。31.2%的人则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仅是日期调整,形式多于意义。

事实上,中国的教师节从1931年订立至今,对日期的变更已历经了数次,而有关日期变更的意义和说法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节日期的修改确实是形式大于意义。有些人甚至偏执的认为,教师节原本就应该取消,因为如今的教师节已经演变成名为“尊师重教”,实则行贿受贿的名目和理由。尽管孜孜不倦,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的老师仍然存在,但整个教育界的腐化堕落却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节的意义确实早已名存实亡。因此,很多人认为,此次日期变更的原因还不如说成像官方回应的那样“是为了方便教师休假,与中秋、‘十一’等假期衔接”来的更为实际。

值得一提的是“9月28日”这个即将变更的教师节日期。这个日子与此前历次变更的日期相比,似乎有着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中国台湾地区一直以来都将这个日子定为他们的教师节,其依据是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其实早在1939年,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就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作为教师节,只是那时选用的日期是黄历的8月27日。由此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教师节的最初意义都在于纪念和缅怀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一代圣贤——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末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道德缺失。在这种环境下,孔子仍然怀揣着“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四处奔走讲学,将天理、道义的真意与内涵传递给世人,真正从精神上实现了匡扶社稷、安定人心的社会责任,因此,他被中国后世的众多帝王尊为“孔圣人”和“万世师表”。作为一位安贫乐道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可谓是将“师”的责任和使命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十五岁时就“志于学”,曾用“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圣言告诫弟子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谦逊之德与从善之念。“三十而立”时,他便开始授徒讲学,但他平日教授学生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空理或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只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道理以及如何用智慧与胸怀去解决日常问题的奥妙之所在。

可见,孔子所传递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尽在“道理”二字之上,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之中,以“传道”为先,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因此,他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收获“明理”之后的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使命为“天下大同”贡献一己之力。

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人,而众观当今中国大陆的教育机构及各大院校,有几人能将这种精神内涵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充斥着追名逐利之心的教育领域恐怕早已忘记了远古圣贤的警句良言,早已违背了教育重在“传道”的历史使命和真意,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浮夸与本末倒置的现实。这样看来,尽管中国大陆在教师节日期的变更上拟定与台湾同步,但二者对这个日期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践行却相差甚远。

翻开历史的一角,我们不难发现,以“戕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共政府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出于本心的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持有一份敬仰与尊崇。1949年之后,中共指导的历次暴力运动早已将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精髓摧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中共自身信奉的“与天斗、与地斗”的斗争哲学。孔庙被拆,孔子塑像被砸,以及比“焚书坑儒”更厉害的烧书毁籍等一系列野蛮行径已然切断了后人试图了解孔子与“仁、义、礼、智、信”处事真理的任何途径,加之现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对儒学经典的误读与错解,终于致使今天的中国人再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热情追根溯源,领略一代圣贤的境界与智慧。如此,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教师节日期的变更如果无关乎任何经济上的利益,那么也就只能在“便于休假”之类的理由中找一找实惠了。

相关新闻
华文:教师节感怀
汉字拟统一正体字为主 中共文字政策被迫变向
传统文化复萌 探中国民间去共化现象
夏小强:中国教师如何“雄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