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铸大爱 仁心彰显医者魂

──记“农医馆”张云医师

人气 13
标签:

【大纪元记者张岳、特约记者景心罗兰岗报导】作为华人新移民在南加州的新兴聚居区,罗兰岗不仅富商名流云集,这里还是民间高人的卧虎藏龙之地,例如,在距离Colima大道与Nogales大道交叉口不远的Desire街上,有洛杉矶首家由华人经营的大型有机农场,名为“绿园”。在绿园的花木掩映中,坐落着一间看似不起眼的民宅,在绿色屋檐的下方垂挂着一块木质的匾额,上书“农医馆”三个大字,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馆主不仅是一位医生,更像是一位修行者。不仅让人心生好奇,决定入园一探究竟。

“农医馆”前的公益养生讲堂

甫进入绿园,就看到在“农医馆”前的凉亭下,有一群人围绕着一位躺在轮椅上的男性患者。一位留着络腮胡的年轻人,正在给大家一边讲一边示范如何给病人做按摩。经介绍,这位年轻人就是“农医馆”的主人张云医师(Dr. Steven Zhang)。我们正赶上每周一次的老年及残疾人公益健康讲座。张医师每周一的上午10点到11点为大家义务开设免费健康讲座,指导按摩和各种中医保健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来学习的人们强身健体,这些人进而又可以利用所学帮助身边的人。

张云医师表示,他的讲座对象是最最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所以他不会讲什么专业术语,甚至连穴位名字都很少讲,他尽力用最通俗的话语给听众讲授最实用的健身技巧。这些保健方法多是人人都可学会、随时随地不需特别仪器就可以应用的方法。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在寸利必争的商业社会,是什么力量能够推动着这位年轻人甘愿做无偿的付出呢?

行医的目的只为治病救人

张云于上世纪90年代随家人移民美国,在上海时曾学习过食疗和中医基础理论,到美国后进入南湾针灸医科大学学习。在临床实习时,张云比同班学生更受病人的欢迎。缘何脱颖而出?原来张医师一开始就有一个重要的认知:没有人会依照书本去得病,自然治病也不可墨守成规。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诊治方法也必然不可拘于一格。只要把住“救人”一念,凡能帮到病人而又没有侵入性伤害风险的方法,即可灵活使用——这或许正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内涵所在吧。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宣导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乃成苍生大医。这要求医生不但要“精”于医术,更要有“诚”之品德。多年来,张医师始终把病人的疼痛当成自己的疼痛,一心赴救,尽心、尽责、尽力对待每一位患者。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也!张云医师身上,即散发出这样的气息:质朴、淳厚、聪颖。他一方面精于医学钻研,多方求学,不断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大众,开创性地将医学知识平民化。

农医本一家

医学院科班出身的张医师将诊所命名为“农医馆”,这与赤脚医生毫无关联。事实上,中医始祖神农氏也是传说中的农业开创者,他发明农具,教民耕种,且“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说明农与医起初本是一家。即使站在西方医学基点上,西药成分也是从植物、动物、矿物、土地里提取出来的。现代养生学提倡的有机栽种,吃的健康,在自然的环境里保持舒畅的心情等,都属于保健的范畴。

无处不医是为大医

只要能帮到病人,这个人就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医生”的角色,即使他/她并不是现代医学定义的医生。正是基于这一更宏观而亲民的理念,张云医师决意不穿白大褂,打破观念的藩篱,立志为医学保健的平民化而努力。

张云认为,系统、正规的学习中医自然好,但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学习在生活中更好的利用中医以养生,也是很有益处的。而且他认为,中医并不复杂,中医不在云端,相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他举例说,鱼刺卡在喉咙里了,拿根筷子夹出来,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医”;选择去急诊室挂号,或看耳鼻喉科等等,也是一种“医”。胳膊疼,去拍X光片子、验血、打针吃药是“医”,如果你能揉一揉对方就不疼了,这也是“医”。直奔主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这是张医师行医与讲学的基本指南。

来听张医师免费课程的听众多没有医学背景,甚至一些是残障人士,或家人是残障或久病人士,曾到医院诊治也治不好,相反,听了张医师的课程后,不花费一分钱,简单的运用按摩等技术,起到了更好的照顾家人、疏解病情的作用。

不过,笔者起初还是有一些疑问:这些听众不是医生,可是却被教导在生活中可以“医治”自己或生病的家人,这不会有什么事故风险吗?张医师表示,任何科学的发展,包括医学,都是在不断尝试中前进的,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同时,他在行医和教学中尽管充满了创造性思维,但尝试新的医治方法或教授他人时是遵循一定安全前提的,即,在可逆、无损操作的前提下进行尝试。例如,不动针、不见血、没有侵入性治疗(如扎针、动刀等),那就是合法的操作,至少按摩是合法的。

在授课或与病人讲解时,张医师尽量让医学知识通俗易懂,但他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勤学不辍,力求博览众家之长。例如,在一次看似偶然的机会里,张云从一位越南裔医师那里学习到非常独特的“面针疗法”,不仅是技巧,更有阴阳与天地人系统循环的机理。

张医师在义务授课时也讲到了“面针疗法”,如此复杂的东西他也敢教?原来,他在融会贯通之后,将复杂的专业疗法通俗化了,通俗到普通民众能听懂,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他教听众用手指头敲打自己的前额等部位,虽言点穴,但他也不要求这些老人或残障人士对穴位的位置毫厘不差。你可能会问,如此不专业,有效果吗?张医师反问,就算没有用,有损失吗?答案是没有损失,只会对身体有好处。

事实上,张医师认识一位中风患者,多年到医院医治无效,在自己坚持用手指在脸部“点穴”三年后,中风症状消失,走起路来看上去已跟正常人一样了。

在授课中,张医师不断鼓励这些年长者和残障人士,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置观念的障碍,比如说“我没有学过这个啊”等等。他认为,学习本身并不难,所谓学习,从根本上讲是不断的重复,在重复中巩固学习。如果不去操练,只是学习理论,那掌握不了实质的东西,也很快会忘记。

农医馆与有机农场的结缘

Marco郭先生来自台湾,从事盆景种植已有二十余年,因对有机农业非常热爱,约五年前买下了这片六英亩的土地,开始进行有机垦种。目前绿园已俨然成趣,多种树木,各种绿叶蔬菜、根茎植物、葡萄藤生气盎然,吃中药渣、桑椹和菜虫长大的三黄鸡悠然地走来走去,有意思的是时常有孔雀不请自来,“雀立鸡群”,让人忍俊,不禁联想到“栽下绿园,招来绿孔雀”……绿园生态农场正在悄然成形。

两年前,张医师与郭先生一见如故,因为彼此理念相近,让二人惺惺相惜。张医师索性关掉了原来的诊所,在有机农场里开起了“农医馆”。

有机农牧业看似与治病并不直接相关,但却正好契合了张医师的宇宙观。他认为,从食物的源头开始医疗远胜过生病后吃药,而医疗土地比医病人更好,因为人长于土地,土地不健康了,环境被破坏了,人哪来的健康?而有机种养正是医治土地的最好办法。

许多病人来到“农医馆”,还没有看病,就已觉得身心舒畅了许多,原因就在于这里的自然环境。因为中医本来就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交映,身处一个好的环境,好山好水好土好空气,自然心旷神怡,有助于养生和康复。

工匠心 医者魂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上工治国,中工治人,张医师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怀有一颗工匠心,因此他把经营的药坊命名为“工匠心—尊古药坊”,精心熬制一系列的膏方与凉茶,供滋补养生之用。

医魂,一个崇高而厚重的词,一种高于职业良心的坚守和力量。纵观古今中外,从华陀、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到希波克拉底,这是一条不断前赴后继、不断走向远方、彰显医者魅力、共铸医魂的路。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杏林春满!祝福张云医师的大医梦,医者仁心。◇

相关新闻
小米粥是天赐宝物 3种吃法补肾助眠、降血糖
【健康1+1】3种保健操 改善脊椎侧弯
小苏打3方法除异味 让家中空气变清新
研究:口腔健康状况不佳会加速不可逆转肺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