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虾酱、红树林 消失中的大澳水乡

人气 396

【大纪元2014年07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林怡报道)位于大屿山西部的大澳,依山傍海,相信很多游客来到香港,想像不到在摩天大楼林立的国际金融中心背后,还有一块“净土”──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大澳水乡,她是香港最古老、仅存的渔村,然而这渔村在港府规划大屿山的政策下,正面临城镇化的威胁,保育护土与经济发展,大澳居民正面临两难的抉择。

“大澳文化工作室”位于一栋古老的房子中,屋主老太太已百年归老,子孙申请拆卸重建,这香港首间民间博物馆正面临结业。(潘在殊/大纪元)

许久没有踏足大澳,大澳清新的空气一样迷人,多年后再拜访“大澳文化工作室”创办人黄惠琼女士,她那开朗的笑声一点都不觉得陌生,细聊之下,工作室到今年6月24日已经整整走过了13个年头。她形容“真不容易”,接待近80万人次参观。

港首间民间文物馆

回忆艰苦经营的点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08年黑格比台风,水淹逾米高,“这儿全部浸透,令我损失了十万元,那是我十多年来最艰难时期,因为什么都没有,连筹钱卖的明信片都没有了,我的书都浸了,全部都塌了。”后来透过朋友们的热心帮忙,令原本几乎想放弃的她有机会重开,不过她透露这间百年老屋因为无法再进行维修,屋主已向政府申请拆卸重建,再过一、二年工作室将被迫结束。

博物馆内尽显主人翁的细心布置,充满怀旧的气氛。(潘在殊/大纪元)

“大澳文化工作室”游客留言册一年一本,不少来自大陆游客签字赞赏,图内有蒙古文。(潘在殊/大纪元)

黄惠琼强调工作室倒闭对自己而言微不足道,但是保存大澳文物是关乎整个大澳千年的历史,“大澳有千多年历史,在宋代已经有人居住,曾经是盛产海盐的地方,亦是很多渔民聚居的渔村社区。”她渴望政府能为此出点力,因为走遍国际许多著名大城市当地政府都大力保存传统的文物,有一个“社区博物馆”,大澳有红树林湿地、水上棚屋及古旧庙宇等等,游客花数小时便可一览当地的文化与生态。

残瓦旧罐 珍贵历史

对于工作室展品,黄惠琼如数家珍,每一样东西都充满回忆。竹制的山兜是五、六十年代的代步工具,是轿子的俗称。她介绍当时“抬山兜”在大澳是一个行业,主要是家庭妇女作为副业帮补家计,由二位妇女抬,相当辛苦,当时山路仍不好走,大多是抬上宝莲寺或到码头。香港只有大澳有山兜,所以非常特别。

旧时大澳妇女擂茶的器具,还有石磨。(潘在殊/大纪元)

博物馆内尽显主人翁的细心布置,充满怀旧的气氛。(潘在殊/大纪元)

博物馆内尽显主人翁的细心布置,充满怀旧的气氛。(潘在殊/大纪元)

好多文物都有上百年历史,不少是热心的朋友及居民捐赠,08年的台风令不少瓷器破损,巨型的蓝色酒埕、药樽都修补过,令她很心疼。

还有一些木椅、木桌,有的也是近百年。她说,渔民在船上吃饭不用桌子,而是“小盘”――迷你的矮小圆桌。她让记者坐在圆桌旁的小凳子上,笑言以前的椅子很牢固,数十年后仍很牢固,“那些椅子的做法,很简单,钉一块木板两只脚一条木撑住,很胖的人坐下去都不会塌下。”

教导大陆游客保育知识

随着开放自由行,越来越多大陆游客到访大澳,不少好奇的走进“大澳文化工作室”,黄惠琼都会很礼貌及热情的为他们解说,因为希望以这个民间博物馆示范给他们看,珍惜自己的社区,“原来香港一个‘师奶’都可以自己办博物馆,把自己地方的文化推广又写书,他们会觉得这是个经验去学习,这很重要。”她说虽然自己普通话不太好,都会努力的告诉大陆游客,“这里是我自己出钱做的,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因为我很爱大澳,这里是我的家乡。亦鼓励他们要爱自己住的地方,保护自己生活的地方。”

大澳水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特色风光,游人络绎不绝。(潘在殊/大纪元)

她说很多大陆游客都说大澳很美,并在签名簿上留下赞赏的字句,“签名写‘魅力大澳,魅力永保’,他们会这样写八个字,我很感动,我真的很感动。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北京青年,他说北京没有海和泥滩,想不到香港除了有迪士尼还有这样的大自然美景。不少大陆游客购买明信片支持博物馆,还会帮忙游客代寄到大陆去,有深圳、广东、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地,让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渔村风貌渐退色

大澳特产有虾酱、虾乾和咸鱼等等,许多游客都会买些“手信”(礼物)自用或是送礼,不过黄惠琼坦言大澳已不再是“渔村”,她说从兴建赤鱲角机场到现在的港珠澳大桥,大澳附近已经有很多鱼绝迹了,“黄花鱼已经绝种了,挞沙鱼、花利狗,那些在沙地的鱼已经没有了。”加上2012年政府收回近海工作渔船的牌照,大澳现在连虾蟹都没有了,因为已经没有渔船出海。现在大澳卖的那些虾酱、虾乾和咸鱼材料都是从大陆、孟加拉以南其它地区进口加工,“咸鱼如果是开肚那些就不是大澳,密肚的就是本地货,不过价钱一般都四五百元,如果大条那些马友有六百几七百多元一斤,很贵。”

大澳仅存虾酱厂,吸引游客购买。(潘在殊/大纪元)

大澳仅存虾酱厂,吸引游客购买。(潘在殊/大纪元)

老伯伯自制咸鱼,味道甘香,教人如何辨别是本地鱼腌制。(潘在殊/大纪元)

除了没有渔获,连带也影响白海豚的生态,她说:“因为中华白海豚吃很多小鱼才可以生存,另外船高速地行驶都影响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

记者询问经营白海豚观光船的船家,他们都承认现在大陆游客多,每天都可以出船十转八转到外海去看白海豚。“确实(大陆客)试着乘船出海,快艇上一半以上都是说普通话,不过能否看到白海豚就看运气了。”

观赏白海豚快艇穿梭在棚屋水道间。(潘在殊/大纪元)

走过大澳特色的棚屋小径,正如黄惠琼所言,游客差不多“人山人海”。海滨长廊,旁边2005年完成的大澳船只碇泊保护区一直备受批评,除了将原有的大片泥滩缩小,现在也没有渔船停泊,大澳十景美丽的日落也被石礐挡住了。长廊内的红树林区,自成一个小世界,仍可见到小蟹和弹涂鱼。

大澳红树林一片小天地。(潘在殊/大纪元)

大澳红树林一片小天地。(潘在殊/大纪元)

大澳红树林一片小天地。(潘在殊/大纪元)

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香港大澳水乡,特色棚屋林立。(潘在殊/大纪元)

愿毕生守护大澳

黄惠琼热爱大澳,希望能保留传统的社区生活,她说市区人与人之间有隔膜,回到大澳就不同,邻里关系守望相助,爱惜社区、街坊和社区的历史文化。她说好像端午节时,大澳端午龙舟游泳极具特色,旗海飘扬,子女们都回来过节,充满节庆的气氛,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又可以欣赏龙舟赛,真的是一家人开心吃饭。她批评政府盲目的发展,好像要把大屿山都变成旺角、尖东和弥敦道一样,破坏大自然,“我们可持续发展是人一定要在社区生活,参与社区工作,有邻里关系,有大自然和人的关系,才可以持续发展。”她希望不要有一天香港的小朋友不知道菜田是什么、不知道稻米怎么种、不知道鱼塘如何养鱼。

记者查访附近一些特色小店,不少商铺一方面希望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不希望游客破坏宁静的社区生活,也寄语政府不要胡乱发展。一间自1979年开铺至今的鸟结糖店主黎女士直言,不希望发展大屿山,她认为所谓的经济利益小市民不会受惠,得利的始终是发展商地产商,反而会令到物价和人工高涨,她又说当局所谓的专家环评其实也是听政府的。◇

(责任编辑:陈玮)

相关新闻
划龙舟
虾酱独门配料 干面越嚼越有味
组图:“东方威尼斯”香港大澳的变迁
珠江口疑受污染  白海豚转到内陆觅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