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脚被虫蛀凹洞多? 竟是多汗惹祸

人气: 105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8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郁玫报导)一位15岁男学生,平日喜欢运动打球,手脚也一直苦于多汗,尤其在夏天和雨天时,运动鞋里更是潮湿闷热。日前脚上突然出现一大片像被蛀虫蛀蚀过的凹洞并伴随恶臭,以为是罹患香港脚,擦了药物仍没改善,前往皮肤科求助,诊断发现是罹患“掌跖蠧蚀症”。

书田诊所皮肤科主任医师郑惠文说,掌跖蠧蚀症的正式名称为“小凹状角质溶解症”,一般简称“蠹蚀症”,是因足底病灶看起来很像被蛀虫蛀蚀过的木头而得名。致病菌种主要为棒状杆菌属的细菌,容易在经常潮湿的足部大量繁殖,会制造蛋白质溶解酵素,溶解皮肤角质层,造成足底出现小凹洞,并产生具恶臭的硫化物;多数是侵犯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较少引起发炎反应;好发于足底承受体重的前脚掌、脚趾与脚跟。

郑惠文说明,由于患部长期受潮,会呈现白色浸软斑块与小凹洞,还会伴随着恼人的脚臭,较常见于有多汗困扰者。多汗是汗腺过度分泌的疾病,好发于腋下、手掌与脚掌,容易因环境、情绪与温度而造成汗腺过度分泌汗流不止,使得身体局部常处于潮湿的状态。

郑惠文说,多汗症的发生原因可分为两类:(1)原发性:此类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交感神经反射的亢进而引起异常排汗反应,因此造成汗水量过多,容易发生在手心、脚底与腋窝这些汗腺分布较多的地方;(2)继发性:多数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下垂体或下视丘的病变)、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甲状腺疾病等)或药物等造成。
+
罹患掌跖蠧蚀症者要如何治疗?郑惠文表示,施以一日2次涂抹治疗棒状杆菌的外用抗生素,通常一星期即可见效,严重者亦可配合数日口服抗生素。有多汗困扰者,可局部使用止汗剂、抑制出汗药物、口服抗胆碱激素(anti-cholinergics)、肉毒杆菌素注射等方式,以改善多汗的情况。

郑惠文提醒,患者在就医治疗后,日常照护应保持足部干爽,袜子湿了要勤换,运动鞋要准备2~3双交替穿,或是改穿凉鞋,以避免再度复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