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浅议中国的银行坏账

人气 771

【大纪元2015年11月06日讯】回顾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历史,自从1993年底四大行变身为商业银行后,经过1994年到2001年七年的运行,之后出现所谓“技术性破产”。2001年9月末,四大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45%,划转坏账1.3万亿到四大资管公司后,不良贷款率降至26.62%。

为解决银行危机,当时的中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债务划转、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汇丰、英银、淡马锡等,到境内外股票市场融资上市。另外一个帮助解除危机的重要因素是,随着中国大量外资的引进,中国经济与投资进入高速增长期,银行业得以摆脱危机从而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融资规模迅速增长。

中共央行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2.86万亿元,是2002年末的8.27倍,年均增长19.3%,与同期名义GDP的比率为193.0%,比2002年高69.6个百分点。201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增加至134.70万亿元。

根据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数据,中国私营部门债务将近20万亿美元。

在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中国在实施了4万亿的庞大刺激计划之后,经济在表面上看来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陈旧的体制下,这些庞大的资金大部分流入了包括基建在内的低效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手中,导致坏账出现,银行经营再度出现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整理的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今年迄今总计达到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其中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最高,达到1791.58亿元,不良率为2.02%。中行的净利润首次出现季度性下滑,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5%至408亿元。

与官方公布的1.5%坏账率不一致,法国里昂证券(CLSA)认为中国的银行坏账率可能高达8.1%,这意味着7.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缺口,超过中国GDP的十分之一。

众多国际机构认为中国银行业两年内可能出现危机。

而未来持续的经济低迷也不利于银行的坏账率降低。

面对可见的坏账危机,怎么办?

路透报导称,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说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重组、核销和转让等四种途径来处置不良资产。这位大行人士认为前三种手段效果有限,批量转让又受限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不利于快速压降不良及拓宽投资者范围,“如果能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两端资产’证券化同步放开推进,银行就可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经营需求,合理安排证券化设计,将证券化融合到经营战略中去,使证券化真正成为有效的主动管理工具。”

2015年上半年五大国有银行核销的不良贷款总计1400亿元,2014年核销总计1300亿元。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5年5月13日—2015年10月23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审核发行情况一览表统计”数据,目前为止核准了1794.79亿元产品发行。

但是至今仍然有许多金融界人士认为曾经被叫停近十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工具,次贷危机的阴影还在。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10月中共央行双降政策预计将为银行业增加了近7000亿流动性。

银行坏账的受益者包括银行系统内外部相关联机构,而最后的买单者是全体纳税人。

责任编辑:蔡恒

相关新闻
大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工行年升33%
澳洲四大银行中三家无全额传递央行降息
四大银行被强制买断工龄 数千人北京请愿
希腊四大银行恐面临关闭或被收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