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科博馆开箱献宝 青铜器重现上古智慧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5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湾台中报导)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迎30周年馆庆,举办“鼎立三十”特展,揭开青铜器的铭文、纹饰、采矿、炼铜、铸造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面纱,除能一睹商周青铜风采,还能透过铸造及材料科学演变过程,体会金属铸造在人类文明进展上的重要贡献。展览期间有铸造实作体验、敲编钟听音乐、采矿活动,带领观众回到先秦采矿、冶炼、铸造的青铜器世界。

“鼎立三十”特展开箱精品之一为吴王夫差所使用的兵器“矛”;第二件珍品“青铜盘”,口部有方形镂孔耳,还攀附着二只爬兽;第三件“错金银青铜樽”为战国盛酒器,以及春秋淘洗选矿工具“船形木斗”。

科博馆表示,吴王夫差使用的“矛”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器身如剑长30公分,矛体有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个字的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学者考证,鈼就是长矛类的兵器。

“青铜盘”口沿内有31字铭文,推测是蔡国国君嫁长女的嫁妆;青铜盘的方形镂孔耳,在铸件上发现了熔蜡流动的痕迹,证明春秋时期已应用失蜡法进行铸造。

“错金银青铜樽”为战国盛酒器,是将金银丝嵌入器物表面预留凹槽内,再打磨平滑,形成文字或纹饰图案的工艺,其盖面和腹壁饰蟠龙纹,盖缘和底部饰勾连云纹,器内髹有红漆,整体器具极为精致。

“船形木斗”是先民在采矿过程中,需要根据矿脉走向开掘巷道,而在井下开采时,肉眼难辨识矿石品位,于是用淘洗方法探查,运用矿土比重大于泥土,船形木斗在淘洗时矿物会沉淀。经考古,从西周开始就已使用船形木斗。

科博馆长孙维新表示,上古先民对材料科学的认识和掌握,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展出各项青铜珍品,说明了先民科学智慧的杰出。特展也安排“动手做”,亲自体会上古先民经历的艰难过程,了解青铜器是如何作出来的。

责任编辑:罗令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