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张居正除弊图强

作者:艾益民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图:志清/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6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正当明王朝由盛而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的时候,出了一个除弊图强的著名宰相,使衰弱的明王朝又有了新的生机。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从小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十五岁就成了秀才。巡抚顾磷璘,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奇,说:“这是国家栋梁呀!”不久,张居正中了举人。顾璘欣喜异常,随即解下自己的犀带,亲自赠给张居正,以示祝贺。见他推辞,便说:“你日后当腰佩玉带,这犀带还玷污了你的身子呢!”张居正这才拜受。

嘉靖二十六年(纪元1547年),二十二岁的张居正,中了进士,从此,便开始了仕途生涯。当时的进士,大都陶醉在吟诗作赋的悠闲生活中,他却专心致志地阅读史书,总结历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力图挽救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振兴衰弱的王朝。穆宗隆庆初年,张居正由宰相徐阶推荐入阁当大学士,主持北方边务。神宗万历初年,担任首辅(宰相)。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以整顿吏治为主,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凡官府职责分散的,予以合并。如天下钱粮,原分属户部十三个司掌管,他采用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建议,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当时户部上下行文簿牒繁杂,管理极为不便,张居正坚决裁并,去掉十分之三、四。精简机构必然要裁减冗官,张居正请神宗下谕:“简汰众职”,令两京六部等衙门,四品以上的官,都自报去留。于是,不尽职的官吏,多被罢免。据谈迁(人名)的《国榷》记载,仅万历九年(1581年),即裁中央冗官四百一十九人、地方冗官九百零二人。

机构精简后,张居正又进一步划清政府各部门的权限,改变过去因为机构重叠,权限不清,以至“下司观望,不知所守”的局面。他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明确职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互相推诿,坚决纠正“居其官而不知其职”,以及“不务正业”的弊端。

二、严格考核制度,加强人事管理。张居正指出:考核官吏,关系到天下人心的向背。因此,他坚持凡京官及外官,必须三、六年考满(考察合格),称职的提升,平常的复职,不称职的罢免。

结合考满制度,他又详细制定了官吏的考察制度,一为定期考察,二为随事考察,三为访察告诫。他指示吏部,凡因循守旧,虚报矫饰的官吏,不论地位高低,一律免职。当时一些御史出外,往往欺凌下级,欺压百姓,张居正对此深恶痛绝,遇上这些人一事稍有不合,便严加痛斥,并指示非经长期考察,不得予以重用。这就触动了大官们的利益,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给事中(官职名)余懋学首先起来反对,要求施行宽大政策。张居正便拿他开刀,撤了他的职。御史傅应祯不仅继续提这件事,而且反对得更加厉害。张居正下令:将他痛打一顿,关进监狱里。给事中徐贞明等,示威似的一齐拥入狱中看望傅应祯,张居正将他们都贬往外地。御史刘台巡视辽东,谎报功劳。张居正要依法惩处他。刘台不仅不接受处分,相反还指责张居正专恣不法。张居正大怒,报告给神宗。神宗下诏将刘台关进监狱,痛打一百大板,遣送远处充军。

张居正还强调人事管理。他学习唐太宗的办法,把内外文武主要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等,写到屏风之上,放在文华殿,便于皇帝朝夕省览。当官的也知自己的名字,常在皇帝左右,因而贤者自励,多建事功;不才者也兢兢业业,不敢为非作歹。

明代用人,以前是最重资格,张居正坚决主张用人只问功、能,不论资格,对德才兼备又有经验的,可以破格重用。他说:“要想用好一个人,开始必须慎重,务必选准。在选准人后,就要充分信任他,如魏文侯用乐羊那样,虽然臣下诽谤乐羊的奏折装满了一箱子,也不为群言所惑,始终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决心。”张居正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用潘季驯治河,就“一切给予便利,因而能使澶河很快通畅,很少水患;他调名将戚继光镇守北方边境重镇蓟门;给以充分的权力,因而使北边十六年,平安无事。他用人如此专信,所以有本事而责任心强的人,都能大胆放手地干,取得显着成绩。

三、严肃法纪,赏罚必信。对各级官吏经过严格考核以后,必须赏罚严明,才能收到整顿吏治的效果。张居正认为:“赏功罚罪,必须公平合理,才能使人心服;只有使人心服了,然后才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国献身出力。”所以,张居正执法,凡应依法处理的,就是达官贵人,也不放过,上至皇帝国戚、百官大臣,下到地方豪强滑吏,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首辅,又是推荐张居正入阁的恩师,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土地进行破坏时,张居正就毫不徇私地写信给江南地方官,令其依法推行。有敢阻挠者,按国法治罪,决不宽恕。从而使徐阶的亲属不得不有所收敛。黔国公沐朝弼(人名)多次犯法,应当治罪。拿到朝廷上讨论,大臣们都觉得沐朝弼是功臣世家,不好办罪。张居正就一面提升任用他的儿子,一面派人把沐朝弼绑至北京,按法治罪,监禁于南京。

张居正在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的同时,还在加强财源、整顿军事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如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漏税的田产,责成官吏追缴欠税,查出征粮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弘治时期多出三百多万顷,做到了不增加赋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又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把各项税役合并征收,一律按田亩数,交纳银两。这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整顿军事方面,他选派一批得力的将领在边境“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积极练兵备战,重修边防要塞;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骚扰和日本海盗的侵略行径,张居正坚持内外有别;提出了不同的方针和政策,基本上消除了多年的外患,巩固了国防。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事据《明史》)@*#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德初,大江南北尽归李唐,宇内重现隋朝统一盛世。而在萧墙之内,一场夺嫡之战再次悄然发生。历史惊人的相似,却又咏叹着别样的回声。晋王杨广有心谋篡,隋太子横遭易储之祸;到了初唐,却是太子畏惧秦王之功,几次三番欲置亲兄弟于死地。晋王纵赢得帝位,却随着国祚的衰败英年早逝;而大唐开国便同样面临继承者的抉择,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无不牵动历史的走向和国运的兴衰。
  • 煌煌一部《康熙字典》,影响后世几百年,康熙皇帝亲为撰序,赞其“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至今还是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它的总纂官叫张玉书。
  • 伯禽、康叔两人一听,恍然明白了长幼有序,幼辈应该尊敬长辈的道理,于是,便满怀信心地再去见父亲周公。一进门,他们毕恭毕敬地走路。到了堂上,又恭敬地行跪拜、参见之礼。周公见两个儿子完全改变了,异常高兴,摸着他们的头,抚慰他们,让他们吃饭,又问是哪位贤人教他们的。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人生百年,相比人类长河之历史,微不足道!即使较之这人类最后五千年文明史,亦不过白驹过隙。然欲造就人类辨真伪、识善恶及应对各种世事之思想、能力、行为,则是漫长、巨大之灵魂加工工程,非一朝一夕所成,非一生一世可就。创世主通过漫长岁月对具有神佛体形却无神佛思想及能力之人类一点一点注入思想内涵,培养诸方面能力及行为,包括让人类所称之“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成熟亦需要时间过程。很多人类应有之思想情操、文化底蕴、修养内涵,皆通过几代人或一整个朝代,多少众生参与所完成。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种了三棵槐树,树荫满庭,他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贵为三公,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他对王旦满怀信心,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公正的相国。”后来他的话应验了,王旦果然贵为宋真宗一朝的贤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爱。
  • 韩琦以芍药这花中宰相为祥瑞之兆,圆满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镜下状元及第,纱笼中人必能当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数,命里有时自能水到渠成,命里无时也难以强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