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关系(8)

【文史】大唐文化影响日本文学艺术 (上)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1381
【字号】    
   标签: tags: , ,

为了使大唐之风广传,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级学校,广泛传授汉学。

设立学校 广传汉学

663年,天智天王在京城首度设立教授汉学的学校。此外,天武时期除了京城有大学外,地方还有国学,另有私人办的私塾等。大学招收人数为400人,学生主要来自官僚子弟和贡生等,他们要学习明经、纪传、明法、音、书、算诸学,但以明经科为主。

地方上的国学则招收地方官吏子弟和少量平民子弟,大约在20到50人,主要学习纪传,即史书的一种写作体裁。而私塾除了贵族公卿办的外,还有僧人办的以讲授佛、儒、文及唐诗为主的学校,招收平民子弟和一般僧人,其中以828年僧人空海创办的综艺种智院最为有名。

Kukai2
日本僧人空海画像(公有领域)

 

上述学校中的众多教师主要是大批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学问僧和东渡日本且定居在那里的唐朝学者,他们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璀璨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此必须提及的两个人,一个是吉备真备,一个是袁晋卿。

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入大唐朝拜、交流。在大唐的近十九年中,真备研究了唐代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均有较深造诣。他带回日本的《唐礼》130卷,使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的礼制,日本的礼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备;其带回的《太衍历经》、《太衍历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此外,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早已失传的《乐书要录》现仍在日本保存,成为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资料。另有传说围棋的棋盘、棋子最初都是真备从大唐带到日本之后才传播开的,因为真备在大唐留学时就已是围棋高手,不过此说尚有争议。

Kibino_Makibi
吉备真备画像,菊池容斋绘。(公有领域)

吉备真备回国后,曾在大学任大学助,他增设了音韵学新课,重视矫正中国的吴音(江浙一带的语音,在六朝时传入日本)而学用汉音(唐代长安一带的语音)。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备真备还利用汉字的偏旁和部首对创制日文字母“片假名”和“反切法”起过重要作用,许多著述都论证过此事。

袁晋卿,大唐人,唐玄宗开元时旅居日本。在日本时历任音博士、大学头、日向守、玄藩头、安房守等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大唐之风随着遣唐使的回国、随着教授汉学的学校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除了前文所述的政治、经济制度、礼仪和佛法等外,大唐恢宏的文明对日本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字、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风俗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语言文字之影响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日本古老的书文都是用汉字汉语写成的,只是个别场合用汉字表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会混杂有一点日本语法。

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根据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当时,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这些文字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

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王十六年公元年(公元3世纪末),《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加之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汉字传入日本后,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仅政府用以记录史实,而且一般学者也用以著作写书。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外来传入之音。

奈良时代,日本政府大力推广唐音,唐音至今仍保存在日语中。平安时代初,学问僧空海编撰的《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古代的第一部汉语字典。与此同时,用汉字表示日语读音的现象越来越多。如奈良时代的和歌集《万叶集》虽然全部用汉字写成,但汉字只作为读音符号,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

Genryaku_Manyosyu
元历校本《万叶集》(ReijiYamashina/维基百科)

8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造出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日本有学者认为吉备真备作片假名,空海作平假名,也有人认为是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虽然自公元9世纪初叶以来,因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的确立,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但汉字至明治初年,一直为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迄今,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日语中常用汉字仍有近2000个。

经史之影响

很早,日本统治者就将儒家思想视为治理国家的圭臬。圣德太子改革时,其颁布的《宪法》、“冠位”充满了儒家之气。奈良时代,大量汉文经典输入日本,日本朝廷更加重视儒学的政治功能,并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学儒明理。大学开设明经科的目的就在于此。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唐朝时,明经与进士二科成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而上述典籍,都是日本修习汉学之人要学的东西。

Confucius_Tang_Dynasty
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公有领域)

768年,在曾去过大唐的大臣的建议下,日本天王敕尊孔子号为文宣王,由此尊孔读经之风更盛,孔子也成为日本的圣人,官私文书常常引用“子曰”。孔子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国法”、“家法”。

在史学方面,日本同样受到中国的影响。众多遣唐使、留学生从中国带回了大量中国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大学的纪传科讲授的课本就是这些史书。在中国史书的影响下,日本人编撰了自己的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等,采用的正是来自中国正史的编年体例。@#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公元600年起,自南北朝以后中断了百余年的中日两国官方交往重新恢复,这一年,日本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批遣隋使。至614年的十五年间,中日双方使节往来共五次,应该是相当频繁的。彼时,正是中国的隋朝。
  • 当历史走入大唐王朝时,唐朝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与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她在文化、经济、政治、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都远远超越以往的所有时代。其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度,从法制严密、机构完备到官制规范都令人叹服。唐朝还开创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设专职史官,负责撰修前朝的历史。
  • 为了保证遣唐使达到既定的目地,展现日本的风貌,日本对使臣和留学生等都进行严格的选拔。如留学生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知书达理,多才多艺,汉学造诣深厚,既能为本国增光,又能回国后学以致用,当选的多为著名的学者和文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于“所朝诸藩中最盛”。
  • 辉煌的大唐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文字、经学、史学、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宗教、礼仪、建筑、自然科学、社会风俗等许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见。不妨先说一说大化改新。
  • 大唐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最早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而朝鲜的佛教来自中国。552年,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天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并上表劝信佛法,佛教正式传入日本。不过,此前,由于日本、中国和朝鲜人之间的频繁交往,日本的一些人很可能已接触佛教。
  •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