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大帝(16)

【文史】汉武帝泰山封禅 以示报天地(下)

作者:刘晓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柚子/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230
【字号】    
   标签: tags: , ,

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四月从东海返回泰山封禅,由于没有人知道古代封禅的礼仪,因此汉武帝自定了封禅之礼。

首次泰山封禅

汉武帝先到了梁父山,以礼祭祀地神。乙卯日,他命侍中和儒者穿着隆重的礼服,即头戴皮弁,插笏垂绅,行射牛的礼仪。随后,汉武帝在泰山东面的山脚下封土行礼,所封土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埋有玉牒书,是汉武帝写给天帝的书信,书的内容隐秘无人知晓。

行完礼后,汉武帝独自带着已故将领霍祛病的儿子、侍中奉车霍子侯登上泰山,在山顶同样行了封土礼,至于行礼过程怎样同样没有多少人知晓。第二天,汉武帝从山后阴道下山。丙辰日,在泰山脚下东北的肃然山上行禅祭礼,与祭后土仪式相同。

整个封祭、禅祭汉武帝都亲行拜见礼。礼服为黄色,都有礼乐伴奏。荐神用的草席是用江淮间的三脊茅编织而成,封土用杂土石,上面加盖五色土。汉武帝还将远方进贡来的奇兽、飞禽以及白山鸡等物放还山林,兕牛犀像之类不宜放还山林的,都到泰山下祭祀后土。据载,行封禅礼的地方,当夜仿佛有光出现,白天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这应该是神灵的显现。整个典礼过程透露出一种神秘气氛和宏大的气魄。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汉武帝从即位起,就建号为“建元”,至“元封”共6个年号,每个年号皆六年。“元封”的“封”,自然是指“封禅”。

接受朝贺后,汉武帝广赐牛、羊、酒、布等,并免除奉高、历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而且诏许凡是天子车驾所经之处,免除一切劳役。

汉武帝还下令在泰山脚下为诸侯修建官邸,以备他们随驾迎驾封禅泰山之朝宿。将汉代有封爵的人和泰山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泰山的影响。

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镇,是春秋时的博邑(位于泰城旧县村),该城曾先后为鲁、齐两国所统属。秦统一后,在此设立博阳县。汉初在这里设立博阳郡,汉武帝时改称泰山郡。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的四百年中,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武帝首次封禅后,武帝下令在泰山以东割瀛、博设立新县,以奉祀泰山,故名奉高县。此后,又将泰山郡治迁至奉高。奉高从此繁荣至北朝,历时六百年。

汉武帝泰山封禅之后,又东游海上,北至码石,经辽西,历九原,于五月回到甘泉。武帝封禅,行程一万八千里,可谓气势恢宏。

发布文告

汉武帝封禅泰山的仪式结束之后,还发布了文告:

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着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禅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从文告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以一种谦虚虔诚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以求有新的开始,并向人民施行恩惠。

七次再封禅泰山

在首次泰山封禅后,元封八年(公元前109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又先后七次到泰山封禅。汉武帝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到泰山封禅了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

公元前109年,距第一次封禅仅一年时间,汉武帝再次来到泰山,这一次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在泰山修筑明堂。明堂相传是夏商周以来宫殿中兼有祭祀功能的最重要的大殿,原来泰山下有明堂,汉武帝嫌其地势险要且不够宽敞,因此下令重建。

不过,时人并不知道明堂该建成什么样子。这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显示,明堂正中是一座大殿,四周无墙,以茅草覆顶。又建有复道。殿上有楼,从西南方的复道进入大殿,称为“昆仑道”。天了从这里入殿,就可拜祀天帝了。大殿外有水环绕一周。

于是,汉武帝下诏按照黄帝时明堂图在奉高邑建造明堂。公元前106年,武帝再次来到泰山时,就在明堂的上层祭祀天帝和五帝,在明堂下层祭奠后土,用牢牛共二十头。武帝还再次登上泰山,在山顶又有一番外人不知详情的秘祭。而在泰山下祭祀五帝,则各按其方位进行,只有黄帝与赤帝合并祭祀,祭时都有主管官员辅助侍候。山上燃起燎火,山下各处都举火相应。

汉武帝与泰山老父

每次去泰山封禅、祭祀或去东海,汉武帝都希望寻访到神仙。晋代葛洪着的《神仙传》记载了汉武帝与神仙泰山老父的故事。

汉武帝刘彻东巡狩猎时,看见一个老翁在路旁锄地,头上的白光有数尺之高。老人看上去50多岁,但面色红润如童子,肌肤光滑有光泽,一看就不同凡俗。武帝觉的怪异,就上前询问老人的道术。老人告诉武帝,他曾经遇见过一个得道之人,那个人教给他修炼之法。他依此修行,身体便开始向年轻方向转变,头发也由白发变成黑发,掉了的牙齿又齐齐地长了出来了,身轻如燕,每天能行走三百里。现在他已经有180岁了。这位老人就是泰山老父。老父后来进了泰山,每隔十年、五年,他都回乡看看。等他三百多岁时,就再也没人见到过他。

封天禅土 功越百王

汉武帝泰山封禅彰显了其“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的宏大胸襟,亦是其对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状况的追求。三国时的曹植在《汉武帝赞》诗中用“封天禅土,功越百王”来颂扬汉武帝的业绩,西汉史家司马迁在谈其写《今上本纪》的宗旨时曾言:“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这是他对汉武帝盛世的肯定,也是对封禅和改德改制的正确评价。

泰山无字碑,汉武帝封禅泰山所立。(Shizhao/维基百科

可以说,汉武帝为建立大一统帝国而举行的封禅大典,对西汉王朝乃至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泰山顶上汉武帝时立起的无字石碑跨越两千年后,仍在俯视着人间沧桑。@#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汉武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 汉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就是赋。汉赋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宣化、讽谏、颂美、招贤等。
  •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马相如凭着家中的资财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骑射本领,提升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但这个职位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这时,正赶上梁孝王来京朝见天子,一批辞赋名家如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随同前来,司马相如见了很喜欢他们,藉有病辞掉官职,到梁国去做客、游学。梁孝王让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和儒生们及游说之士相处了几年,创作了《子虚赋》。
  • “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历史公认的汉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绩就是击退了盘踞在北方、时常侵扰汉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其谥号“武”字,正彰显了其辉煌的“武功”。
  •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先进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于是有了河南反击战为序幕的一系列反击战。
  •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西汉时指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内地至西域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被称为“河西”,是因为其位于黄河以西。彼时,河西走廊为匈奴控制,这自然也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巩固西部地区,汉武帝展开了河西之役,其再展运筹帷幄之能,亦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
  • 在军事上反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变革,为大一统进行着准备。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评价道:“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宪章,焕然可述”?
  •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汉武帝的武功与文治盛极一时。
  • 这条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往来的通道,辉煌历史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胜于唐代,止于元代,长达十五个世纪。其东起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 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对西域国家采取和战并用、恩威并施策略,即对友好的西域国家实行“和亲”,对与匈奴亲密的国家则进行军事讨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