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回首10年 国际志工:“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

清华国际志工10年团聚,曾参与国际志工的清华校友返校分享经验。有郑胜丰(后排左二)、颜佑慈(后排右一)、曹馥年(后排右二)、王筱芳(后排右三)。前排右起廖健妤、翁子恒、陈佳惠。现任课外活动指导组长卢向成(后排左一),与2007年担任课指组长协助志工团成军的王俊程教授也前来支持。(清华大学提供)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4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赖月贵台湾新竹报导)清华大学国际志工团成立10年了,曾赴尼泊尔、坦尚尼亚等各国服务的志工们,趁着庆祝清华大学创校106周年暨在台建校61周年校庆,回到母校重聚。许多志工们都强调,回首当年的海外服务,能够付出、且真正帮到对方的其实不多,“受益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当年的服务经验,影响他们日后的做事态度,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2007年第一批清华国际志工赴尼泊尔、印尼、中国青海、马来西亚服务,之后更拓展到非洲的坦尚尼亚、狮子山、肯亚、迦纳,以及中美洲的贝里斯等国,他们依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弱势孩童资讯教育、协助医师团义诊与卫生教育、协助推动文史工作记录当地历史等。到2016年为止,共有519位清华学生出任国际志工,今年暑假也有62位学生即将出发。

清华国际志工10年团聚,历任学务长也来团圆。前排左五陈信文副校长、贺陈弘校长、吕平江总务长。(清华大学提供)
清华国际志工10年团聚,历任学务长也来团圆。前排左五陈信文副校长、贺陈弘校长、吕平江总务长。(清华大学提供)

Gogolook共同创办人之一郑胜丰曾参加清华2017年国际志工团,赴印尼服务。他告诉有意参加海外服务的清华学弟妹们,除了要找到对的人、对的事,根据受助的需要来提供服务,还要记得“持续才有力量”。有些大学生到海外做志工,但除了盖到一半的水泥墙、无法再使用的二手电脑,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很可惜的事。

目前在台东非营利组织“孩子的书屋”担任心理师的高珮婷,是2011年清华海外志工团的成员,她引用当年协助志工团赴坦尚尼亚的神父鞠之躬所说的“唯有当地人有能力解决问题,问题才能真正被解决”,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而不只是视他们为“受助者”。

校长贺陈弘对培养学生的见识成长,有套“三万理论”,除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要“服万人务”,因此他在10年前任学务长时,创建了清华大学的国际志工计划,看到学生们在海外的服务卓有成效,且毕业多年后回想仍觉深有所得,他也十分欣慰。

贺陈弘说,郑胜丰曾告诉他,能有创业的胆识,受益于两次参与国际志工的经验。要能运筹帷幄之中,服务千里之外,需要精细的规划、为不同文化的受服务者设想,并提前运输或在当地募集所需物资,这些都是难坐在课堂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清华国际志工在海外做出贡献,贺陈弘也特别感谢帮助学生与当地连结的关键人物,如协助学生赴坦尚尼亚服务的神父、担任学生赴印尼服务纽带的佛教团体等。

今天来参加国际志工10年团聚并分享经验的还有台湾志工盟协会创会理事长王筱芳、媒体记者曹馥年、独立摄影师翁子恒、社会企业“老玩客”的负责人廖健妤及颜佑慈等。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