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梦话丹青】(10)中国画在中国

作者:曹醉梦

中国折扇花鸟绘画,清朝郎世宁作品。(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97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大包容心的民族,不怕外域文化的渗入,因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改变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中华民族的本地文化所融合、同化,鲜卑族、蒙古族、满族……都融进了大一统的汉文化;同时受道家等文化影响,好多祖传的技术、心法以本民族、本家族或师父带徒弟等方式单传延续着,中医中药、武术、戏曲、舞蹈、绘画、建筑、各类学科等技巧、技能、理论因这种不外传思想及诸多原因而失传或在局部艰难地维系着。

一、外域文化和大学校式教育模式的冲击

人类进入到20世纪,交通、信息等技术的出现让这个世界变的小了很多,列强侵入,带来了神州外面的文化,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中国人到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尤其“大学校”似的西方教育模式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私塾、师父带徒弟的文化传继方式,某个时期的由政府官办、私人集资创办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对民族艺术的延续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近百年来,不分江南、东北还是沿海、大西北,一个教学大纲、一个教学参考书,相同的教科书和教学科目,让这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大一统了,大清后期的衰败让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轻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而重西方的实证科学,有限的学校教育课时量,西方的科学文化占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的技术、技能学科被挤压到小小的空间。比如:书法、中国画的内容,中小学课时计划中,一周美术课只占1课时,其中中国画内容仅占教科书一小部分,书法课的名称由写字、描红、大楷到书法,这个国民基础教育课的必需工具课程转变为纯艺术学科(实用写字工具的演变也是一个原因),就是说,把书法和中国画一样地归到可有可无的位置,渐渐的,学生都不再将书法国画作为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了,尽管文化人还是觉得中国人应该掌握一些中国画的知识,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学一些以毛笔宣纸为工具的技能,但在大的环境下,只能是课下的自我行为了。尤其对师资思想的控制,使教师的技能在大一统的思想下找不到也不敢去找地方施展才能,中国画在学校式教育中逐渐萎缩,民间对中国画的学习也是在近乎地下的状态下进行。

母亲的家族是受皇封的满族大家族,文化人很多,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是属于地、富、反、坏、右受打击的对象,听外公讲,被抄家时家里存留的清帝圣旨、名人字画等装了几土篮子……做教师的母亲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这个社会不会总是这样,在我十多岁喜欢画画时,竭尽所能找老师让我学画。

那时的大环境,学画画是个不务正业的怪怪的事,同是教师的付强老师是“富农”子弟,向他学画时也只是见过两次面,还要想办法避免和“坏分子”联系的罪名,一次也是草草个把小时,他的民间绘画样式的《上山虎》给了我那么多的记忆和画好画的渴望;后来认识了县文化馆的金宪元老师,教我用矾水画虾,借给我受益多多的《芥子园画谱》;再后来是拜工笔花鸟画家王一鸣先生为师,骑自行车往返八十多华里,为的是感受他家里的艺术氛围和看他画高雅的工笔花鸟年画时的严谨画风,那时的中国画就是在这样极其狭窄的缝隙中苟延残喘着。

上面三位老师,付老师是自学的,金老师和王老师是文革时的工农兵大学生,无论是他们还是下一代的我们,为画画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取得些许成绩,非常艰难,记得十多岁时的画友连亚、十五六岁时的长久、二十多岁的长义,当时画的都比我好,可是家庭、社会不允许另类似的坚持,最终都不得不放弃,没有母亲的支持和自己能耐得住寂寞及非凡的毅力,我也可能只是个美术爱好者了。那时的中国,有艺术天赋的人不少,因环境的影响,最终大多都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

二、大学校教育模式,由国家统管,中国画弘扬和发展艰难

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调节着人类的文化,在某种文化将要消失殆尽、一代人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总有一丝回归的契机,让文化有了可挽回的希望,中国画的恢复虽慢但毕竟有了契机,这种慢是指大陆近几十年学校教学计划,还是由前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为主,无论中国传统的学科还是西方的绘画艺术,都是按照西方的基础教育为基点,如:中小学的中国画技法、理论课时量很少,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完全靠自发的学习调节。

时至今日,摆脱苏联五十多年后,普通高校的美术专业升学考试,还是用西方的素描、色彩为考试科目(近年有个别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有中国画加试),大陆美术院校四年制的本科,入门的考试科目是西方绘画,零中国画基础的学生,对文房四宝了解甚少,是完全的门外汉。四年大学前两年多由素描、色彩基础课、中共的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等课所占据。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外出采风、毕业创作等几乎占据一个学期,实际的专业学习约一年半左右,这样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是撑不起中国画专业大旗的,普遍的基础差是行业内的共识。

高中阶段是奠定扎实文化基础的知识凝固期,其它专业的学生,回头看看自己的知识结构会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感到欣慰的,大陆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基本被别的科目占据,有的干脆就没有美术课,只有准备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才会突击学习应考的素描色彩等技法。因是快餐似的、猛火烤地瓜似的强化学习,使得学生的艺术知识面狭窄、单薄。

一次美术加试考场中,我见一个女考生的水粉盒与众不同,里面的颜色都是老师给调好的颜色,发际边缘的偏绿肉色、口周围的偏黄肉色、脸颊的偏红肉色、下颌的、眼睑的……概念性的色彩组合就是为了投机考试。殊不知,绘画不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光线、艺术处理等可变因素很多,就是要考察考生的艺术处理能力,想走艺术捷径无非是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每年被录取的学生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欠的课一定要补,中国画艺术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积淀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时的猛火会烧成地瓜碳。@#

点阅【醉梦话丹青】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之文化源远流长,约2500年前,绘画艺术就以竹木、皮帛、粉墙为依托介质,就形成以毛笔蘸黑墨、行笔成黑线做为造型方式,用极为抽象的笔墨语言来表达画家丰富的情感,夯实了较为完备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虽经朝代的数度更替、社会文化的扭动、外夷文化的侵蚀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动这种绘画方式的表达秩序,一些想改变“她”的人都没有成功过,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大大不同于其他绘画语言的叙事方式。
  • 中国千余年可考的绘画史上,对冰、雪、霜的描绘无明细的“质”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间的反衬法表现,让观众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画面的可视性和观赏性,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冰雪画则弥补了这个空白,对冰雪霜的表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是对中国画表现空间的有力补充,至今,其对冰、雪、霜“质”的表现仍是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
  • 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并不多,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为中国画的大师,何为?大师们除有好的笔墨技巧外,主要是艺术思想中正能量的传递,以及独特普世价值的构建,以及能独立于他人的理论体系,尽管大师们的作品或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属性,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国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散点透视的构图规则、行笔形式、表现技法、符号运用到审美理念,无一不具典型性。
  • 中国画的程式化、符号化特征明显,经过艺术家对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经过思维咀嚼后,将物象引申意义深化,比如,画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单纯生物性的竹子,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画家表达“风调雨顺”等情怀的绝好籍物。
  • 《转生千载桃李柿,幸哉终成笛子料》作于1999年,是年秋,笔者来到河南安阳的旧称相州的永和乡孝悌里岳家庄(今菜园乡程岗村),在岳飞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难掩的情怀夹杂着莫名的眼泪,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似乎追随到了什么、回忆起了什么……这种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折磨着自己,言之、歌之、舞之、咏之,均无以明状。
  • 中国画重意境,是诗歌一样浪漫的视觉形象。古代中国画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炼人,用绘画语言述说心事。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国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种凝练的线条是有生命的,是中国画家的专利。
  • 中国的绘画,不求表面的精细与形的准确,有时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画家用心在触碰这个世界,其形象后面往往会产生无止境的联想和能量释放,这些与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虚实观大有关系。
  • 回首看看刘禹锡的一生,细细品味他的诗作,虽然一生艰辛,挫折不断,却依然能将落拓的风采洒逸大唐,留下名篇典章百世流芳。他于困厄中,努力保持正面的善良天性,是否很像大隐于朝,不计荣辱悲欢的真仙呢?
  • 王维以修心向善、宁静淡远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听到天籁之音。因其在诗书画乐等方面均有较高成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