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青年返乡承家业 挤坯老手艺有传人

人气: 31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8年01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文敏台湾苗栗报导)铜锣窑已有50年历史,已传承三代,第三代窑主、张维翰夫妇逐步踏上承先启后的脚步。秉持前辈职人精神,他跟着在家里服务50年的做陶老师傅徐鑫昌,学习手挤坯。徐师傅高龄81岁,专精福州式制陶技术,手挤坯功夫堪称一流。他手握陶土动作流畅顺手,陶土像是棉花糖一般,揉来揉去很听话。

张维翰,80年次,从小在窑场长大,却完全没有想过未来会接触这个行业,看着长辈辛苦的生活,心里想着等出社会工作一定要找个钱多、事少、离宿舍近的工作,当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升高中前的暑假,为了买电吉参加热音社,第一次踏入工厂接触陶土,也首度了解做陶的辛苦。两个月不断搬陶、搬土终于熬过,买到了电吉他,想说就此与这个行业告别。

高中时期,生意清淡家业没落,但家里还是支撑他无忧的完成学业,父母陷入家业传承的困境,但维翰仍想毕业后留在台中当上班族。真正动念回苗栗,是看见父母白了头还艰辛的抬着出窑的水缸,察觉双亲体力大不如以前,这才让维翰了解到身为独子的责任与使命。

苗栗地区因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加上客家人纯朴勤奋的精神,曾带动陶瓷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现在需要用大瓮、大缸的人口少了,传统窑场没落,老师傅也逐渐凋零。家里现成就有做陶老师傅徐鑫昌,不跟老师傅学本领就可惜了。

传统大陶瓮每个都需要手作,工序繁多,从练土的那一刻开始,到制作、阴干、修坯、上釉、进窑烧制一直到出窑,陶瓮从无到有很‘厚工’,维翰发现陶瓮制作过程必须细心,只要稍微不注意,都会影响烧成率与价值。

尤其大瓮大缸无法拉坏,必须纯手工先做一个底、再逐渐以手挤坯方式慢慢接上来,看惯了师傅做觉得应该很轻松,哪知道力道不对,土一下子挤多,一下子挤少,陶身变得很不均匀。其次土的干湿度要掌握好,土半干时,一手在缸里、一手在外;一手拍,一手以木槌在土后面挡着,两方面力气要刚好互抵,否则就功亏一篑。

维翰希望有更多青年可以返乡参与客家事业并且寻找爱陶的陶人加入,让传统产业和老手艺不失传,窑业才能继续蓬勃发展下去。维翰的妻子来到这个家就帮忙陶刻、浮雕,还有处理公司的文书工作。维翰说:很感谢她能体谅也愿意接受这个行业,通常女生不太敢嫁到这种传统产业的家庭。

维翰现在是亚太创意技术学院茶陶创意研究所的学生,因为来自陶艺界的人士来此聚集,形成砥砺的力量,他想藉由观摩学习,让传统陶业更有艺术之美。他也不断精进自己,陶艺作品参与2017、2016苗栗陶 <台湾柴烧艺术节> 柴烧陶艺创作展、2017 陶艺乾坤“苗栗县陶艺协会第九届会员联展”。

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永得于12月“106年补助大专院校发展客家学术机构计划联合成果发表会暨106年度客家青年创新发展奖颁奖典礼”就颁奖给5位客家青年,张维翰也名列其中,表彰他热衷传承客家事务并有创新成果。

维翰于103年成立“铜锣亿品企业社”,挑下继承家业的重担,自己拜老师傅学艺不停歇,加上胞姊回来帮忙,105年结婚后妻子再加入营运团队,如今宝宝即将出世,又将增加一名生力军。维翰还希望推展传统客家文化,让民众认识传统陶缸文化与其实用价值,并且增设展售、展览区及故事馆.是个颇有想法的年轻人。看来“买缸找瓮,请到铜锣窑!”的愿景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陈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