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男孩出生三天 所射六箭表示什么

作者:杜若

在周朝,家里若生男孩,房门左上则悬挂一张弓,还要为他举行射礼。图为《升平乐事图册.鹿灯》,作者年代不详。(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个小小的生命降生于世,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喜事。在中国古代,婴儿出生后,产房还会悬挂不同的饰物。西周时期,如果家中有女孩诞生,在房门的右上边即悬挂佩巾作为标志;若生男孩,房门左上则悬挂一张弓,还要为他举行射礼,并且日后射礼会伴随他的一生。

“男”字,甲骨文的写法,右侧表力,形似弯弓,左侧为田,表示天地。( Wargaz/Wikimedia Commons)

“男”字,甲骨文的写法,右侧表力,形似弯弓,左侧为田,表示天地。所以男字本意,用力耕种田地。在古时“男”与“任”同音,《白虎通》释义“男”字含有责任的意思,指担任功业。男婴诞生三天后,家人背着男婴举行射礼,以此为其庆生,欢迎他的到来。随着幼婴的降生,家族再增添一抹勇武的阳刚之气。

礼仪式上,由射手用桑木制作的弓,射出六支由蓬草作成的箭:一箭射天,一箭射地,其余四箭分别射向东南西北,表示男儿所做之事能够敬重天地,威服四方。男儿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才是男子分内之事。所以男婴出生不久,族人就背着他举行射礼,在天地的见证下,立下大志,然后才敢享受谷物。不仅平民如此,国君的世子出生后也要举行射礼。

在当时,国君或诸侯出现的重要场合,都要举行射礼。射礼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射,表武事,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和驾驭马车的技术“御”一样,是一个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

图为六艺之御( 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大射是天子、诸侯所举行。天子、诸侯举行重大祭祀之前,通过射箭选拔出能参加祭祀之人。宾射是诸侯朝觐天子,诸侯之间互相聘问以及天子、诸侯燕飨宾客时举行的礼仪。燕射是天子、诸侯闲暇时,为安抚愉悦群臣举行燕飨,燕礼一献之后,再举行射箭比赛。乡射是乡大夫州长于每年春秋两季,在州校中举行乡射礼,通过饮酒与射箭,教导平民习礼知义,另也可藉以选士。

射箭时,射手的言行举止不仅要符合礼仪,同时动作要符合音乐节奏。比如天子射箭,以《验虞》乐为节拍,乐曲赞美朝中文武百官齐备。诸侯射箭,配以《狸首》乐,赞美诸侯以时勤王,勤修职贡。卿大夫射箭配《采薪》,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而士射箭,配《采繁》,赞美士人能恪守职责。不同阶层的贵族明白各自伴射的乐曲诗章,不断提醒自己做好本分,方能树立美德,建立功业。

古代诸侯每年朝觐天子,推荐人才。天子通过射礼,考察诸侯推荐的人才。以射中次数的多寡,来确定对诸侯的赏罚,是加封土地?还是削减土地?

古人对心灵世界与外界的对应表现有着深刻的理解。《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说:“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他的德行没有养成;内心不专一的人,是因他的内在没有修德完整。形貌端正,内德修正,他就能掌握与心灵相对应的外界的万事万物。”

《管子》中还说:“如果人能够进入正和静的境界,身体就能筋韧骨强,自然透着顶天立地的气概,眼神不仅清澈,而且光明。不失去(内心的)正与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且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神思)能通达遥远的四方。”所以通过一个人外在的神情形貌,就可以看到他的内心表现,那是无法隐匿掩盖的。

从ㄧ个人拿弓箭、射箭的系列动作,就可看出此人的内在修为。图为明 周全《射雉图》。(公有领域)

所以《礼记.射义》开篇指出,一个人的内心志向正直,体现在外形上,身体也会是挺直的。再从他拿弓箭、射箭的系列动作,就可看出此人的内在修为,他是否已经树立起坚固的道德。有了坚固的道德,此人不会为非作歹,僭越犯上,也容易建立功业,取得成绩。各个职位上的官员,如果都是由德才兼备的人担当,国家不生祸乱,自然清平康泰。

古人对人体、生命与外在环境,甚至与宇宙的联系认识得很深刻。所以通过射箭,观察射手的举止、神情气度,就能考核出此人的德行和志向。男孩出生三天,就要“参加”射礼,此后“射礼”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以此表达他敬重天地,恪守尽责的初衷,从始至终都不改变。@*#

参考资料:《礼记.射义第四十六》、《管子.心术下第三十七》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辉煌的大唐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文字、经学、史学、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宗教、礼仪、建筑、自然科学、社会风俗等许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见。不妨先说一说大化改新。
  • 《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从此,“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被认为是古代君臣的礼仪核心。
  • 射箭之前,射手要求心正,身体才会正,张弓搭箭也会稳固,这样射出去的箭容易射中目标。如果没有射中,也不会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想自己,哪里没有做好?
  • 一箭双雕,顾名思义,只用一支箭就把飞翔中的两只大雕射下来,比喻为一举两得,做一件事能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这一成语故事出自《隋书》。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 人们讲“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撑腰的人事力量,“靠山”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它来自一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故事晓谕我们: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就是处世最好的靠山!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从《列子》引出的这则故事,后来演变为“蕉叶覆鹿”,用来比喻世间的荣辱得失犹如梦幻,一切宛如镜花水月;另有解读则是比喻把真事看作一场梦而一再判断失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