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了解的元朝(3)创文字 设帝师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气: 8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王朝,比如辽朝、金朝、清朝、北魏、后赵等。汉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神性与包容,无论哪一个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往往很快被汉文化所同化,并且汉地会把其它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吸收进来。历史上,被汉文化所同化的民族,其中以鲜卑族、女真族、契丹族等最为突出。

蒙古入主中原百年,建立了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图为使用蒙古弓作战的蒙古突骑(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相比之下,蒙古入主中原百年,既建立了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又保持着其民族文化传统与风俗,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回到草原。当他们重新回到草原,又能在很短时间内去掉汉化气息,重新驰骋草原。这种表现在中国史上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究其原因,与二代帝君——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二位圣主的治理之下,蒙古创文字、设帝师、行汉法,尊崇各门正教信仰,由此开启了蒙古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成吉思汗重用敌臣 命其创制文字

成吉思汗得知塔塔统阿精通畏兀儿文字,于是命他以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图为成吉思汗陵前雕像(Fanghong/维基百科)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蒙古无法通过著书记述的方式保存其民族文化。各部之间传递讯息,只以刻木为契、结草为约。因蒙古风俗淳朴,敬信神明,知道所做的一切“长生天”(注)都在看着,草原百姓不敢撒谎,当时奉命传达政令的人,仅凭木契与草结也不会出现差错。

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当时的蒙古贵族接触到的蒙古文书,是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即回鹘体蒙古文,由成吉思汗收降的乃蛮大臣塔塔统阿所创。

塔塔统阿,畏兀儿人。天性聪慧,善于言论,精通畏兀儿文字。他是乃蛮部的重臣,掌管一国金印以及钱财粮谷。成吉思汗西征,于1204年灭了乃蛮部太阳汗,塔塔统阿怀揣金印准备逃走,后被抓了回来。

成吉思汗问他:“乃蛮的人民和国土都归我所有,你揣着金印逃跑,这是为何?”塔塔统阿回答到:“臣的职责是以死守护国印。我想找到故主转交给他。”成吉思汗感念他真是一个忠孝之人!后经塔塔统阿介绍,乃蛮部被灭之前,凡是出纳钱财粮谷,委任人才,往来文书都需盖上金印作为信验。于是成吉思汗命近臣日后所下诏书都加盖金印后,才能生效,并委任塔塔统阿掌管大蒙古国金印。

成吉思汗得知他精通畏兀儿文字,于是命他以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教授窝阔台以及各部诸王。这就是早期的回鹘式蒙古语,一种记音符号。它的缺憾在于,不能完整的译写蒙古语音。

大元开国 国师创制蒙古新字

左右两侧为八思巴字母,中间一、三行为兰札文、二、四行为藏文、第三行左端为索永布字母,第五行为传统蒙古文。( Gantuya eng /Wikimedia Commons)

1260年,忽必烈称帝,继承大蒙古国大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在他统辖的疆域内有蒙、汉、畏兀儿、回回、吐蕃等各族子民。鉴于汉字对蒙古贵族及其它游牧民族子民学起来太难,于是于中统元年(1260年)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用来译写各民族,如蒙古语、汉语、藏语、印度梵语、维吾尔语等,便于沟通各国文化,同时传承蒙古的草原文明。

八思巴天赋异禀,七岁时能诵经数十万字,藏民称其为“神童”。八思巴精通“声明学”,即论述梵文文法和文字学的学问。他的佛学功底深厚,语言学也很厚实,能用汉语和汉地僧人讲论佛法大义,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快捷准确的用蒙古语、汉语和忽必烈及汉臣、汉僧交谈。他的身边还有不少高僧和弟子在语言学上颇有造诣,譬如精通梵语的胆巴、精通蒙藏双语的西夏僧人沙罗巴、精通汉藏等诸国语的畏兀儿人阿鲁浑萨理,这几位也都深受忽必烈敬重。在创制蒙古新字的过程中,八思巴受到胆巴、沙罗巴等人的协助。

新创成的蒙古字称为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对蒙古语音的表达比畏兀儿语更加准确,不仅适用于蒙古语,也能译写汉语,还能准确地表达元朝所辖疆域之内诸民族语言。

文字创成 国君大力推广

图为八思巴字。( Tao Zongyi/Wikimedia Commons)

文字创成后,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诏,于诏书中说,由于蒙古起于朔方,风俗好古,崇尚简朴,成吉思汗时期,以汉地楷书及畏兀儿字,译写蒙古语。昔日辽朝、金朝以及偏远邦国皆有文字,于是特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用来译写一切语言文字。从至元六年开始,凡是颁奖诏书,一并采用蒙古新字,同时以各国文字为副。

当时,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论开办学校、培训教师、祭祀宗庙的祭文等均要使用八思巴文。元廷还下令,随朝轮值的宫廷护卫军怯薛军限时一百天熟练书写蒙古新字,各地军方指挥官等也都学习蒙古字。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元廷首先在各路设办学校推行蒙古字,凡是入蒙古字学校学习的学生,官方明文昭示,免除一切杂役。元朝时期,教授儒学的学校,官府会拨出学田,赡养儒师和儒士,关照他们的饮膳。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也命诸路官府划出学田,拨给教授蒙古字的学校。经元仁宗、英宗至元顺帝时,民间出现“巷南巷北痴儿女,牵衣把臂学番语(蒙古语)”的景象,那场面就像今天的人们竞相学英语一样。元朝也出现了国际化的王朝气象。

在忽必烈的大力推行下,八思巴文作为元朝国书,拼写了不少汉语、维吾尔语、藏语与梵语等文献,譬如《蒙古字孝经》、《大学衍义择文》、《忠经》、《蒙古字百家姓》等,还包括元朝官文、纸钞、碑刻、铜印、令牌、题记等。元顺帝退出中原后,在北元依然使用八思巴文。

藏传佛教传入中土

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唐卡。( Dr. Blofeld/Wikimedia Commons)

从元朝开始藏传佛教大兴。这与忽必烈在汉地扶持藏传佛教有关。当时的历史背景,阿拉伯帝国兴起,使西亚和印度次大陆成为伊斯兰教区,而印度教的兴起也压缩了佛教发展的原有空间。吐蕃时期,唐朝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将佛教引入西藏,松赞干布大兴佛法,吐蕃王朝国力达到鼎盛。后来,吐蕃经朗达玛灭佛后,国政大乱,最终导致西藏分裂,藏地佛教也分为多个教派。藏地分裂以来的数百年间,没有一支力量能够统一藏区。佛道各门各派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中原佛教,起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当时汉明帝梦见金人,派人去西域迎来两位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将佛经驼回洛阳,命人修建殿堂供奉高僧居住和翻译佛经。所以,永平十年被认为佛教传入中土之始。

释迦佛涅槃一千年后,印度外道兴起,特别是婆罗门教。印度国政紊乱,释迦佛传的佛法随着印度的四分五裂,在印度逐渐消失了,人们也不信释迦牟尼了,“故印度之亡,非亡之佛教,正亡于其不信行佛教也”。

根据《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所述,释迦牟尼佛明确指出:自佛陀灭度算起,经历五个五百年之后,即二千五百年之后,届时很多僧人虽穿着袈裟,却干着破戒坏法之事,是佛陀所说的“假名比丘”。

从东汉永平十年至元朝,佛教在中原已经传播了一千二百多年,即步入佛陀灭度后的第四个五百年,此时佛道之争愈演愈烈。到元朝时,中土佛教走向衰落,印度佛教也已灭迹,而西藏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佛教保持相对稳定。蒙古将西藏纳入大元版图,结束了西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再作铺垫。

圣主怀柔西域 设立帝师

元世祖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引进中原,任命八思巴总领天下佛教。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元世祖》。(公有领域)

元世祖忽必烈将藏传佛教引进中原,任命八思巴总领天下佛教。忽必烈考虑到西域疆域辽阔,民风粗犷而又好斗,为怀柔远邦,使中原文化便于外传以及福惠西域子民,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设置百官,扶持藏传佛教,大兴佛法。

由此,元朝形成独特的帝师制度。帝师,既是僧官名,也是忽必烈对八思巴所封的最为尊崇的封号。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有感于八思巴创制文字、辅佐国政立下大功,特封其为“帝师”。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中,“王者必有师”源自于儒家。忽必烈推行汉法,设立帝师,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这也是他承传中原文化的所在。

帝师通摄西域军民僧俗,总令西域内外政务。当时,帝师之命与朝廷诏敕并行于西土。每一位元朝皇帝即位伊始,循例要召请一位精通佛法、道行高深的喇嘛作为帝师。由帝师给皇帝传授佛戒,进行灌顶,主持禳灾祛难,祈祷国泰民安。朝会之时,文武百官班列,而帝师拥有专席,可坐一旁听政。太子诸王、后宫皇后、嫔妃等,接受帝师灌顶或受戒,对其顶礼有加。

帝师抵达中原之前,中书省大臣要亲自率领上百骑兵前往迎接(编注:中书省负责朝廷中枢政务,管理全国各行省行政事务,总领百官)。待其抵达京师后,朝廷下诏省、台、院官员以及百司官府,均穿银鼠大礼服迎接。帝师去世后,文武百官要到城外参加祭礼。元朝时期,朝廷对帝师的礼敬与尊戴达到最盛。@*#

(注)长生天:(蒙古语是Mongke Tangri,蒙哥.腾格里)即蒙古人的最高信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腾格里”一词最早出于匈奴,意为“如天一般广大的上天之子”。

参考资料:

《元史》卷124、卷202
《大方等大集经》卷55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彭大雅:《黑鞑事略》,徐霆疏
陈新海编著:《忽必烈与八思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史上,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前往中土,经过近三百年的效法大唐,才一点一点地把盛唐文明涉及的方方面面,原封不动移植到东瀛。文化的传递,除了使者频繁往来、互相通商等,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即征伐。征伐始终会带来双面的影响,它对文化既有着巨大的毁坏力,却又扮演着向别国植入本国文化的角色,在世界格局的重组中又起着重要作用。
  • 如果说一部法典可以推动一国之兴,您是否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莫斯科,现今的这个国际大都市,当初只是个只有森林和田野的小镇,推动莫斯科及罗斯文化兴起的重要支撑,今日看来,颇为耐人寻味。
  • 中国古代帝王,大凡建立功勋彪炳、垂范后世之千秋功业的,历史上均有关于他们来源的记载。
  • 按照蒙古帝国的法令,对盗贼向来处以重罚。因别勒古台的苦苦请求,蒙古王只是折了树枝,象征性的惩罚了盗贼。
  • 长久以来,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认为元朝残暴,或许历史的真貌并不像我们想像的一样,亦或者是人们不太了解,有意无意夸大了元朝的残暴。
  • “九儒十丐”之说,使很多人认为元朝时期,儒士的社会地位落魄悲惨,竟然位于娼妓之后,乞丐之前。关于这一点,历史的真貌究竟是什么样呢?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称帝九年后,发现不少官员的德才和职位不相符,导致很多政事废弛。忽必烈向汉臣张雄飞、江孝卿说起此事,将此局面比喻为“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并询问二人的建议。
  • 不久前,媒体报导了徐州八孩母被铁链锁颈,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卖人口,备受外界关注。徐州官方发布四次通告,其说辞对八孩母身份前后矛盾,引发外界质疑,更有法律人士认为,中共官方纵容和参与拐卖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国古代拐卖人口,各朝刑法将如何惩治?
  • 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有这么一段:贾母等人在屋里聊天,忽听外面的人吵嚷起来。贾母问怎么了,丫鬟回话说:“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这里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鸡贩。(公有领域)
    在当今社会,人们称生意人为“商人”,称买卖行业为“商业”,而买卖双方交易的物品称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商朝。现今人们所说的“商”,是否和商朝有关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