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大中华区巩固竞争力赖区内强化互动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9日讯】国际经济专家指出,全球各区域都在结合邻国共创区域经济的繁荣,从北美、欧盟、大中华区等区块来看,大中华区已经藉由香港与台湾的投资、管理经验和技术源源进入中国大陆,奠定全球竞争力,并树立新的竞争典范。但区域内互动的维系与强化才是巩固竞争力与成长的必备条件。

据中央社11月9日报导,时代基金会、外交部与欧洲经济暨自由智库(Evian Group)昨天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一场“亚洲产经圆桌论坛”,邀请了基金会执行长徐小波、智库创始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教授雷曼(Jean- Pierre Lehmann)、台大国际企业系教授汤明哲等人,分享对全球及区域经济的观察与建言,同时探讨台湾及东亚国家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及台湾的全球布局策略。

徐小波和雷曼以“新全球竞争时代的新挑战─对台湾的影响”为题共同撰文表示,全球化市场可用四个同心圆来描述,核心是北美、西欧、东北亚,向外第二圈是经贸、投资和技术移转比重居次的印度、东南亚、俄罗斯、中欧东欧;第三圈是全球边陲化的地带,包括中
东、北非、安地斯山、南亚等,最外圈是50个低度开发国家。

就核心圈来看,东北亚近年来区域内互动最蓬勃,这一区的商品、资本、技术、资讯及企业家的境内移动频率惊人,其中尤以大中华地区为最。这一区并未受制于全球化的新潮流,反而带头树立新的竞争典范。来自香港与台湾的投资、管理经验以及技术源源进入中国大陆,奠定全球竞争力的最重要力量。

从过去20多年来看,中国大陆经济开放后,美国、大陆、台湾企业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供应链中,美国公司扮演研发、品牌管理与行销中心的角色,中国大陆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营运负责产品制造,台湾则担负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桥梁,具有制造网络整合者的定位。未来这三个经济体之间的整合与分工趋势必将更为强化。

文章中强调,区域内互动的维系与强化是巩固竞争力与成长趋势的必备条件,大中华地区更是如此。而如同全球化一样,区域化不应被视为是一个抽象且无法逆转的过程,实际上区域化同样需要受到良善的管理。但唯有建立健全的体制架构方能确保人员交流的畅通,这点在大中华区仍付之阙如。

两位经济专家在文中提及,经济发展与开放所带来的政治变化,台湾已经有过切身经验,而即使是方向“正确”的政治转型,也都难免经过阵痛期的调适。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更为开放的大中华地区必将带动更高幅度的成长,催化出更强的企业家精神,使得大中华地区不仅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日益崭露头角,同时也得以主导全球治理体系。台湾的经验证明民主制度、资本主义确实能够与中华文化产生交集,而一个经济蓬勃、政治民主的大中华地区也可能就是全球化第一阶段过程中最重要成果,并成为引领二十一世纪一波波全球化潮流的主要力量。

文中建议台湾各界,自台湾流向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投资只会日益增加,如果试图阻止只会徒劳无功。台湾绝对有机会发展成为区域及全球知识经济中心,先决条件就是产、官、学、研通力合作,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环境,吸引国外一流人才之余,也能留得住台湾的优秀人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法庭批准微软与司法部的和解协议
美法院裁决消除笼罩微软阴云
食品业者自行生产或委外代工陷两难
美中期选举黑人选民作用关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