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谱(下)

font print 人气: 100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0日讯】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谓“不惑”盖指“而立”时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坚定不移。

四十一岁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四十二岁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鲁。

冬,鲁昭公卒于干侯。季孙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四十三岁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孔子在鲁。

夏,昭公灵柩自干侯归葬鲁,定公即位。

四十四岁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孔子在鲁。

四十五岁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孔子在鲁。

邾庄公卒,邾隐公即位,将冠,使人问冠礼于孔子。

四十六岁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孔子在鲁。

孔子率孔鲤与部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孔鲤与弟子们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四十七岁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孔子在鲁。

六月,鲁国季孙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阳虎

囚其子季孙斯(季桓子),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于是馈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打听得阳虎不在时前往拜谢,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见《论语.阳货》)。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四十八岁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孔子在鲁。

四十九岁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孔子在鲁。

二月,齐将郓、阳关二地归还鲁国,阳虎据为己有。

五十岁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孔子在鲁。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谓“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冬,阳虎欲去三桓,谋杀季氏未遂,随入讙(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对而未成行(见《论语.阳货》)。

五十一岁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

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宋国,最后逃至晋国,投赵简子。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左传.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五十二岁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齐与鲁媾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孔子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见《谷梁传.定公十年》)。

五十三岁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鲁。

孔子为鲁大司寇,鲁国大治。据《品氏春秋.乐成》记载,开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国人诵之(见《孔丛子.陈士义》)。

五十四岁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孔子为鲁国大司寇,子路为季氏宰,孔子为了削弱私家以强公室,向鲁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遂将堕三都。当时,正值叔孙、季孙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据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这一主张,于是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省东平县南)和季氏的费邑(今山东省费县)。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都(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幸赖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二大夫率部反击,败公山不狃于姑蔑(今山东省驷水县东)。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

可是再去堕孟氏的成邑(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时,却受到孟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而失败。堕三都至此半途而废(《史记.孔子世家》)。

五十五岁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

鲁国得治,齐国畏惧。齐欲败鲁政,于是便选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马二十四驷馈鲁君。季桓子受之。鲁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鲁适卫,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

孔子到卫后,居住在卫都帝丘(今河南省滑县)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按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卫灵公听信谗言,监视孔子,于是孔子便在这一年的十月去卫适陈。在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而孔子的长相又极似阳虎),围困了孔子。后经蒲地(也在长垣县境),适逢公叔氏欲起事,又被围困。孔子与蒲人订盟,返回卫都,住在蘧伯玉家。

五十六岁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

孔子回到卫都,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

灵公与南子还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

五十七岁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在卫。

邾子朝鲁,子贡观礼。鲁定公卒,其子蒋立,是为鲁哀公。

五十八岁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在卫。

五十九岁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孔子在卫。

孔子见卫灵公不能用他,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说: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

在适宋的路途上,曾与弟子习礼于枟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派人把大树砍倒了。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没有接待他,只好取道适陈。

夏,卫灵公卒,立蒯(目贵)之子,是为卫出公。

六十岁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

这年秋,鲁国季桓子病,后悔过去未能长期用孔子

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之前,嘱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阴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将行,孔子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也。”(《史记.孔子世家》)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想回到家乡,能为鲁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时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六十一岁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孔子在陈。

六十二岁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孔子在陈。

(这里只注明孔子以卫、陈为据点的大概年份。)

六十三岁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在陈。

这年吴伐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楚地,分河南信阳,楚有贤大夫沈诸梁即叶公驻此),在陈蔡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子路等由于屡遭挫折,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认识到孔子道大,不为当时所容,“是有国者之丑。”孔子为有颜回这样的弟子感到高兴。(《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路上连续遇到当时的一此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的嘲讽,桀溺劝子路跟他们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表示了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孔子到了负函,与叶公见面,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说(悦),远者来。”(要使境内的人都喜悦,使境外的人都向往而来)。叶公又通过子路问起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何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懮,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币来聘,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孔子在楚讲学问当时比较落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了中原文化。

六十四岁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孔门弟子多仕于卫,要求孔子返卫,孔子便返回卫国。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夏,鲁哀公与吴人会于鄫(今山东省峄县境内),吴向鲁索取牛、羊、猪名一百头为祭品。吴太宰讙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谢,子贡以周礼说服了伯讙,维护了鲁国和季康子的尊严。

六十五岁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

三月,吴伐鲁,吴大败,孔子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六十六岁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六十七岁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六十八岁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在鲁。

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返鲁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又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六十九岁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春,鲁实行田赋。

夏,鲁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往吊。

与鲁太师(乐官)论乐,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热烈),纵之纯如(和谐),皦如(清晰),绎如(络绎不绝)也,以成”。孔子又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

冬十二月(周历十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鲁国发生蝗灾,季孙问于孔子,孔子说:“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左传.哀公十二年》)十二月属冬季,不该有蝗虫。孔子认为这年十二月有蝗虫,不是自然界反常,而是司历者算错了时间。

孔子之子伯鱼卒。

七十岁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到了七十岁,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会越出仁道原则和周礼所定的规矩了。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七十一岁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在鲁,作《春秋》。

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边的“大野”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于是绝笔,停止了修《春秋》。

颜回死,享年四十一岁,孔子哭之恸,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六月,齐国的陈恒(又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孔子劝鲁哀公及“三桓”讨之,以正君臣之义,毫无结果。在齐国的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予死于难。

七十二岁 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冬,卫有政变,蒯??逐其子出公而自立,是为卫庄

公。孔子弟子子路此时为卫大夫孔悝的邑宰,死于难,孔子恸甚。

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周历四月十一日(即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寝疾七日而殁,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上。鲁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yin)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临别而去,哭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墓凡六年,然后离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墓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名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书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所谓“三孔”者,即始创于此。

(Shuku.net)(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孔子年谱(上) (4/20/2002)    
  • 孔子传第二十章 泰山其颓哲人长逝 余荣不尽万代尊崇 (4/19/2002)    
  • 孔子传第十九章 西狩获麟春秋绝笔 爱徒殒命夫子痛悲 (4/18/2002)    
  • 孔子传第十八章 息从政心专意授徒 寓褒贬义勤以著书 (4/17/2002)    
  • 孔子传第十七章 祭祀泰山季氏僭礼 爱子早逝仲尼心伤 (4/16/2002)    
  • 孔子传第十六章 季氏礼召叶落归根 问政有心夫子直言 (4/15/2002)    
  • 孔子传第十五章 孔子迟暮思归乡 弟子回鲁渐成名 (4/14/2002)    
  • 孔子传第十四章 会叶公夫子自道 道难行隐士歌讽 (4/12/2002)    
  • 大陆迄今仅存的孔子真迹被发现 (4/12/2002)    
  • 孔子传第十三章 居陈国心懮鲁君 困城父不绝弦歌 (4/11/2002)    
  • 孔子传第十二章 见南子出游陪乘 避桓舍车易服 (4/10/2002)    
  • 孔子传第十一章 匡蒲被围多舛难 临河而返赋陬操 (4/7/2002)    
  • 孔子传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鲁 受嫌猜师徒去卫 (4/6/2002)    
  • 孔子传第九章 恪职守事君以礼 尊王道堕除三都 (4/5/2002)    
  • 孔子传第八章 任司寇摄行相事 会夹谷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传第七章 回鲁国陪臣乱国政 宰中都孔子显政绩 (4/3/2002)    
  • 孔子传第六章 国政乱孔子赴齐 齐景公执礼问政 (4/2/2002)    
  • 【纪元专栏】张耀杰: 曹禺笔下的农民暴动 (3/15/2002)    
  • 中国烹饪史的发展 (3/15/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5000年前,可能利用蒸汽蒸制食品。当时海边“宿沙氏”部落煮海为盐,盐成为中国人最早利用的调味品。约前500年,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早期的饮食观形成。同期出现了酒店、熟肉店及宰狗为业的“狗屠”饮食市场已初具雏形。
    • 1927年5月,17岁的南开中学学生曹禺在《南中周刊》第25期上发表一篇习作:《偶像孔子(闲说)》,其中一段话牵涉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农民暴动
    • 在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鲁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鲁国的政权操纵在三桓特别是季孙氏的手里,国君实际上成了傀儡。渐渐地,执政的季平子(季孙如意)已不屑于用他的大夫身份所适用的礼乐,狂悖至极,竟将天子的礼和乐在自己家中搬演,在家中欣赏八佾舞。
    • 孔子师徒回到鲁国的时间大致是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再未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授业传道。
    • 孔子被任命为大司寇是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时年52岁。至此,孔子进入了鲁国的上层政治圈子。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与鲁君之间有了多次接触。《论语》的《八佾》、《子路》篇记载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对话。
    • 在鲁国,尽管鲁定公实际上已等同于一个傀儡,但他仍是名义上的最高当政者。一心要“克己复礼”,致力于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格局的孔子对他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君臣礼仪行事,不敢有一丝懈怠。
    • 夹谷会盟,由于孔子有先见之明,让鲁君作好武力上的准备,在会盟过程中他更是随机应变,靠着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鲁国后发制人,占尽上风。而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一心要胜鲁国一筹的齐国君臣不料自尝败果,怏怏回国。之后,孔子在鲁国政事中力除弊端、欲图正本清源的果决而富实效的做法,便鲁国政事渐渐显出步入正轨的气象。这些消息传到齐景公和晏婴等大臣的耳中,使他们很是不安,因为在这些人看来,鲁国国政和国家实力由弱转强对齐国将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 孔子一行离开帝丘,向南而行,准备去陈国(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孔子在卫国时又收下一位陈国籍的弟子公良孺,由于受弟子邀请,而且陈国的宛丘相传是太囗(“白”旁加“皋”)之墟,存有许多古代典章文物,便考虑去陈国一行或许会有些收获。
    • 灵公年老之后,卫国的国政一直操纵在他的夫人南子手中。

      南子这个女人有着强烈的干政弄权欲,而且为人轻浮,富于权术。她同卫太子蒯聩关系不和。太子曾与一位家臣密戏阳速谋刺杀南子,但是在行动时,戏阳速犹豫起来。太子示意他立即动手,结果被南子发觉,南子大呼:“太子要杀我!”太子见阴谋失败,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太子出走后,南子在卫国政事中更是有恃无恐。

    • 在从宋国赶往郑国的途中,由于师徒们赶路仓促,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抵达郑国国都后,他伶仃一人站在新郑(今河南新郑)的东门口四处张望弟子们的踪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