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第十章 遭冷落孔子离鲁 受嫌猜师徒去卫

王谦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6日讯】夹谷会盟,由于孔子有先见之明,让鲁君作好武力上的准备,在会盟过程中他更是随机应变,靠着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鲁国后发制人,占尽上风。而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一心要胜鲁国一筹的齐国君臣不料自尝败果,怏怏回国。之后,孔子在鲁国政事中力除弊端、欲图正本清源的果决而富实效的做法,便鲁国政事渐渐显出步入正轨的气象。这些消息传到齐景公和晏婴等大臣的耳中,使他们很是不安,因为在这些人看来,鲁国国政和国家实力由弱转强对齐国将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经过再三筹措,齐国君臣在对鲁关系上又有了新的“举措”。这次他们是设法从内部进行破坏。齐国大臣了解到鲁定公和季桓子都好声色犬马之乐,建议齐君投其所好,主动采取措施拉拢鲁君和季孙氏,使他们耽于玩乐而疏于国政。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78年)春天,齐国从国内挑选出80名能歌善舞的美女送到鲁国,一起送来的还有30辆华丽的马车,每辆车配备4匹披着彩服的骏马。当女乐和马车送到曲阜的南郊,季桓子便迫不及待地亲往观看。接着,鲁定公和季桓子两人一道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再也无心料理朝政。

由于季桓子把持着鲁国权柄,自从堕三都事件之后,孔子就遭到了故意的冷落。这时,孔子虽然仍居大司寇之职,一向勤谨于政事的他在鲁国却已处于欲罢不忍、欲进不能的境地,无从措手鲁国政事。

对目前鲁国这种疲软萎靡的政治面貌,孔子并不是没有怨言。他的心中有时也想到一些贤者在这种污浊社会所采取的姿态。他对弟子说:“有些贤者逃避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恶言恶语。”

然而,孔子并不准备效仿这几类贤者的做法。对执掌鲁国政权的季桓子,他还怀有一种幻想,希望自己仍能有机会参与政事,实现“克己复礼”的梦想。但是,时间一天一天一月一月过去,从季氏和鲁君方面没有显现任何允许孔子参政的迹象。

弟子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对孔子说:“夫子可以行矣!”孔门中其他一些弟子也纷纷劝夫子干脆离开鲁国。孔子认为还应该再等一等,因为鲁国即将举行郊祭,他想看一看季桓子和鲁定公对自己的具体态度如何再作决定。郊祭时要用烤肉祭天,郊祭完毕,按照礼节,执政者应把祭天的肉分发给大夫们。孔子的意思是,如果郊祭的肉到时能发给自己,说明国君还承认自己的大夫身份,那么当然还应当继续留在鲁国。

事情的发展很让孔子感到遗憾,他没有领到自己份所应有的祭肉。这意味着在鲁君和季桓子眼里已没有了这位姓孔名丘的大臣。本来,季桓子在堕三都进展到一半时便开始疏远孔子,郊祭时又如此行事,究其用意,大体是让孔子知趣而退。在万般无奈之中,孔子痛下退出鲁国政坛的决心。

孔子向鲁定公辞去职务,带着众位弟子匆匆离开鲁国。

据记载,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的孔子在临出鲁境之时曾喟叹道:“迟迟吾行也,去父母之邦也!”在临离开鲁境前,孔子一行曾在鲁都南郊的屯邑略作停留。鲁国的一位名字叫己的乐师赶来为他孔子送行。孔子非常感动,对乐师说自己想唱一唱。孔子唱道: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这一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

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他只为了一个目标:寻找一个能赏识自己,而且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在那里,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师徒一行出了鲁境,前往卫国(今河南北部)。孔子选择卫国作为此行的目的地,是有所考虑的。孔子任大司寇兼摄相事时,卫国贤大夫遽伯玉出于同气相求,曾派使者到鲁国拜访过孔子,两人虽然未见过面,但相互抱有好感。再者,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早年曾就学于孔子门下,此时在卫国任大夫之职。

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了卫国,一路上的离国别乡的愁绪被眼前的富庶景象一扫而光。看到夫子心情好转,弟子冉有问道:“一个国家如果人口已经繁盛起来,还要再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使人民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再做什么呢?”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教育他们。”在孔子看来,富庶的卫国还只完成了治政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富民和教民的工作。

到达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后,孔子他们住进颜浊邹家中。

孔子由于在当时诸侯国之间已有较大的知名度,在鲁国也曾有过显赫的地位,再加上颜浊邹的引荐,很快受到了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接见。在对孔子的到来表示欢迎后,他询问了孔子在鲁国时的俸禄情况,在得知孔子在鲁任大司寇时每年享有粟(谷子)六万小斗后,决定让孔子在卫国享受同样的禄米,把孔子作为公养之士。

起初,卫灵公大概是将孔子当作一位能够顾帮他理国治军的人才,让他备充顾问之职。一次,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旅之事。孔子认为君王应以礼治天下,而不应将霸业作为追求目标。于是,他委婉地回答说:“有关礼仪的事情,我了解一些;至于军旅之事,没有学过。”

孔子得到卫君的厚待,这使卫国的个别大臣心中不满。住了几个月后,有人便到卫灵公面前告了孔子一状,说孔子带着这么多弟子在鲁国已是待不下去,若久住卫国,恐怕会发生不测。这时的卫灵公已执政38年,年纪已很不小,脑筋也有些错聩,对这种话竟也半信半疑,便派一个叫公孙余假的人去监视孔子师徒。

卫灵公的这一安排几天后就被孔子的弟子发觉了。孔子知道后,怕在此地发生什么意外,在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冬,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这一次,孔子在卫国过了十个月。(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孔子传第九章 恪职守事君以礼 尊王道堕除三都 (4/5/2002)    
  • 孔子传第八章 任司寇摄行相事 会夹谷为君取威 (4/4/2002)    
  • 孔子传第七章 回鲁国陪臣乱国政 宰中都孔子显政绩 (4/3/2002)    
  • 孔子传第六章 国政乱孔子赴齐 齐景公执礼问政 (4/2/2002)    
  • 【纪元专栏】张耀杰: 曹禺笔下的农民暴动 (3/15/2002)    
  • 中国烹饪史的发展 (3/15/2002)    
  • 历史故事:孔子审案 (3/14/2002)    
  • 易经与中华饮食 (3/14/2002)    
  • 孔子传第五章 三十而立杏坛设教 洛邑之行问礼老聃 (3/11/2002)    
  • 孔子传第四章 少年磨难多能鄙事 勤于求知立志向学 (3/11/2002)    
  • 孔子传第三章 生值末世礼崩乐坏 少年好礼俎豆礼容 (3/11/2002)    
  • 心灵之窗:诺言 (3/5/2002)    
  • 孔子传第二章 叔梁纥尼山致祷 坤灵洞孔子诞生 (3/5/2002)    
  • 《孔子传》第一章 历史悠久说曲阜 千秋缅怀念孔子 (3/5/2002)    
  • 赞化书院﹕薪传中华文化的摇篮 (2/28/2002)    
  • 南源﹕江泽民“巧言乱德” (2/18/2002)    
  • 孔子76代孙成台湾饶舌歌手 (2/13/2002)    
  • 时光倒流之谜—诸多怪异的事实 (2/2/2002)    
  • 研究生入学试聘保安监考 孔子故乡开先河 (1/28/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日大陆开始举行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鉴于历年考试出现严重作弊,万世师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为防学子“出猫”,当地首创聘请保安作监考员。另外,北京一名牌大学研究生入学试疑试题外泄,校方称会彻查事件和更换试题......
    • 相信许多人在欣赏美国影片《回到1872年》之余,为主人公不惜生命代价,回到过去拯救芝加哥市民的义举而击节赞叹时,总以为这是艺术家的虚构。因为,中国古代哲人孔子早就有过“逝者如斯夫”的名言,时光匆匆,怎能倒流? 然而,大千世界创造的奇迹却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我们即将过去的20世纪里,时光倒流竟不可思议地发生了。
    • BBC台湾报道,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在2500年前教育弟子的许多价值中,有一条就是勤奋的价值。 上图:台湾饶舌歌手孔令奇出生在美国
    • 治国是需要一套理论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方法。从中国历史上看﹐有的朝代采用法家﹐有的朝代推崇黄老之说﹐有的朝代独尊儒家﹐以孔子学说为安邦治国之道。进入近代﹐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待到共产党夺得政权﹐开始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统治中国。
    • 去年九月廿九日﹐在南加州侨学界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二五五二周年的典礼上﹐在
      众多的研究孔孟思想的专家学者面前﹐来自赞化书院的七名学童一口气背诵了几千的孔学经典《礼运大同篇》、《孝经》、《大学》、《中庸》及百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一鸣惊人﹐令在场的听众无不动容。

    • 孔子生值春秋时代末期,其生活时间正当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世纪前叶的动乱不定的时代,以周朝为宗主的国家秩序正濒临崩溃的局面。
    • 母亲去世后,少年孔子开始孤身一人面对社会,他不但要生存,更渴冀着跻身上层社会,实现自身价值。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冷酷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