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元宵节灯谜

猜灯谜为何叫“打灯虎”? 灯谜小史追源头

作者:容乃加
元宵走马灯谜会,人间好景正当前。图为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 (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33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元宵节猜灯谜、射灯谜[1] 是相传已久的民俗娱乐,因为元宵节在春天,所以灯谜也叫春灯、春谜;灯谜又叫文虎、灯虎,以表征其文化内涵不可小觑,猜灯谜又叫“打灯虎”,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隐含灯谜的机智、趣味和文化的深度。

古人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它盛行于历代,到了民初还很兴盛。许多文人不仅乐于斗智猜灯谜,更乐于搜索典籍取材制谜,上至经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说杂谈,取用不尽,文句、诗句、人名、地名、词牌名、算术名、俗语、用物……五花八门,内容庞博,渊源深厚。

在古代,和灯谜类似的名词叫做“隐语”、“廋辞”(*廋音sōu)。廋辞也是一种隐语,也叫“廋语”。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国语.晋语五》记载秦人在晋国宫廷上出隐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抵前人的隐语,就是现在看到的谜语、灯谜的始祖了。[2] 另外,《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年)喜爱猜隐语,滑稽、善辩又有智慧的淳于髡(*音kūn)就以隐语劝谏齐威王。

灯谜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字谜的胚胎就孕育在“文字的构造”中,例如这个隐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音“几就”、jī jiù,)”,隐射“绝妙好辞”,是汉代大文学家蔡邑作的,他在读了邯郸淳的曹娥碑文之后留下此隐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这是今人已知的猜字灯谜的雏型了。

这隐语作何解呢?黄绢是“色丝”,合字为“绝”,幼妇是“少女”,合字为“妙”,外孙是“女之子”,合字为“好”,齑臼是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会意为受辛,就是“辞”字,辞是辞的异体字。《韵鹤轩笔谈》云:“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格”指修辞方式),顾禄《清嘉录·打灯谜》中记载说:“考灯谜有二十四格,曹娥格为最”,都是源起曹娥碑的“绝妙好辞”典故和修辞方式。后代许多灯谜不讲谜格,灯谜界也有一种“无格胜有格”的观点。

趣味的元宵射灯谜很有学问。 (李春庆/大纪元)

灯谜和元宵赏灯结合在南宋时就很盛行了。周密《武林旧事》中写“元夕”(*元宵)时,武林(*杭州,旧时别称“武林”)灯市各式各样的花灯纷呈,工艺奇巧,“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南宋时专门习作谜语的文人聚集为社称“斋”,耐得翁《都城纪胜》纪述临安(*杭州)文人的会社活动,“隐语则有南北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习诗之流,萃而为斋”。

明代田汝成描写杭州人在元宵玩“猜灯”:“杭人元夕多以此(*字谜)为猜灯”、“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清到民国前后,习俗也以“灯虎”称“灯谜”,以“打灯虎”称“猜灯谜”。清代无名氏《燕京杂记》记载:“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也有采录了北京元宵节设灯社“打灯虎”的风俗:“京师、淮扬于上元,灯篷用纸条预先写成,悬一纸糊长棚上,粘各种每格必具,名曰灯社,聚观多人名曰打灯虎。”

当时的小说名著中就有“灯虎”的描写,例如清代《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你听罢,什么古记儿、笑话儿、灯虎儿,他一肚子呢!你有本事醒一夜,他可以合你说一夜。”

灯谜有时也贴在墙上或挂在绳子上。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描写灯谜就贴在门前:“正是:门前榜出雕虫技,座上邀来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条灯谜,均能射中否?”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穿插了几个《元宵灯谜》,这里取一则来猜猜:

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
——打一玩物。

这是过年的象征物,看官您“打虎”打中否?

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爆竹除旧岁!(fotolia)

风雅趣味是灯谜的文化特色之一,“鬼斧神工”的巧技设谜更迷倒许多智多星想要多打几只灯虎。在新年到元宵期间,灯谜就是雅俗共好的寓教于乐的文化游戏——看“闹蛾满路鳌山会,猜灯谜。”[3]。

注释

[1] “射”灯谜的说法源自古代一种“射覆”的猜物游戏,后来这种猜物游戏发展成猜谜游戏。《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碗)下,射之,皆不能中。”“射覆”是将物品藏在碗盆下,让人猜想。后世作为一种酒令,在喝酒行令时,出题者先用诗文、成语或典故隐喻某事物,让猜谜者用另一种诗文、成语典故来揭开谜底。

[2]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游志余》说:“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谜”。

[3] 出自:明末淸初·尤侗《河传 戏拟闺中十二月乐词 其一 正月》

@*#

责任编辑:李梅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