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不耍“尔虞我诈”实话实说 救下二国人命

作者:允嘉徽
君子一句老实话化解危机。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08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崛起,成了南方的第一大国。宋国虽然是周朝的最高等级的五个诸侯国之一,然而领土与实力都不强。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了中原霸主晋国,跃登“春秋五霸”之一。过了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围攻宋都,已经窥知对方疲惫至极,城中人“易子而食”,胜券在握了,却仅仅因为一句话,弃攻班师而返。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为两国迎来完好和平的终结呢?

楚庄王围攻宋国,久久不克。那时楚军剩下七日的军粮,楚庄王打算,在七日内攻下宋都城,七日不下就撤军。于是,楚王派遣使者司马子反去刺探宋国都城的虚实。

窥探军情

司马子反登上城门窥探宋城,这时,宋国的使者华元也登门而应。两国的使者就在城门上进行了一段重要的外交对话。

子反问道:“您的国邦现在怎样的景况呢?”

华元说:“极度疲困!人们易子而食,拆骨骸当柴烧。”

子反说:“嘻!真的是极度疲困。不过,虽然你这么说,我倒是听说被围困之国,总是强行喂马喂得肥肥的,显示给人又强又壮的模样。今天你怎会表露这般情况让我知道呢?”

华元说:“我听说君子见到人处困境则会有哀怜之心,小人见到人处困境则幸灾乐祸。我看您像个君子,所以就告诉您实情了。”

子反说:“好。您就再加加油支撑支撑!我军有七日的粮食!”说完作揖行礼,反身而去。

君子如何打通墙里墙外的世界?(pixabay)

回禀

司马子反返回军营后,禀告庄王观察侦探的结果。

庄王问道:“敌情怎么样?”

子反说:“困乏极了!易子而食,拆骨骸当柴烧。”

庄王说:“嘻!真是困乏极了。这次一定要拿下宋国而归啊。”楚王已经胜券在握,喜色溢于言表。

子反说:“这样行不通!我已经告诉宋人我军仅有七日的粮草。”

司马子反的行动完全不在庄王的算计之内,庄王听了大怒道:“寡人派你去窥探敌情,你为何反而自掀底牌?”

子反说:“区区一个宋国,犹有诚实不欺之臣,何以我泱泱楚国反而没有人呢?因此,我也告诉对方实情。”

庄王心意不动摇,说道:“固然这样,我国还是要拿下宋城而归。”

子反答说:“请大王在此坐镇,臣下要请归了。”

庄王说:“你去寡人而归,寡人留在此地何作为?寡人也将和你一起归国。”于是楚国和宋国解怨和好撤军而归。

这件事记载在《韩诗外传》。在春秋三传和《史记》(*细节有异)也有记载。《春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特书了这两国之间很不平凡的和平善解,展现善与义自发的力量。(*原文:“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

《春秋公羊传》也说这次和平善解很不凡。(原文:“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已也。”)

《春秋左传》则记载,宋国宁以国毙,也不肯立下城下之盟。华元趁夜进入司马子反之室,要求楚国军队退三十里,两国和平解围。华元以自己为人质,立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尔诈我虞”,也作“尔虞我诈”,就是源自于这个历史事件。后代用来形容人际间钩心斗角,互相猜疑欺骗,和当时使用这个词的情境完全不同了。

《韩诗外传》称赞君子华元善于以诚相告,得以解宋城之围,同时救了二国人之命。华元的对手司马子反被诚心善意所感动、慑服,同样以君子的诚心相应,熄灭了争战野心,扭转了牺牲的命运。这也是善能量连锁反应的结果。两人能在危境中展现“信”的勇气——相信对方是个君子,和“诚”的担当,真是不凡的君子呀!

《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一诚人心转,一诚天地易,力量何其大!现代人的变异观念把说实话当傻瓜行径,反而造成世风日下,搞坏了人心,人们在推波助澜中也害了自己。

参考书籍:

《韩诗外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粱传》
《春秋左传》
《史记》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