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彩画(下)持续至今的概况

作者:Wei J C
印有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绘制的蛋彩画《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美国邮票。(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接上文

蛋彩画与工艺美术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

十九世纪的欧洲和北美酝酿着“工艺与美术运动”,从英国于1880年到1920年开始,逐渐在欧洲盛行甚至到北美。这运动目的在于鼓励画家进行手工和传统工作方法创作。它是针对产业革命对人之生活、健康、道德各方面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而出现的反思,基本上是反工业的。这个运动的成员中有建筑师奥古斯都‧普金(Augustus Pugin)、作家与教育家约翰‧罗斯基(John Ruskin)(注)、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还有许多画家和收藏家。这运动对欧洲的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直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崛起才被取代。然而,“手工艺”精神的发扬却持续了下来,不论是在设计、城市规划领域里,在欧美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从来不曾间断过。

我们从一位英国女子说起。1844年,玛丽‧梅里菲尔德(Mary Merrifield)重新发现并翻译了虔尼尼(Cennino Cennini)十四世纪的手稿,整理成为《工匠的手册》(意Il Librodell’Arte,英The Craftman’s Handbook)。当时并无引起太多注意。而到1899年克里斯蒂安娜‧赫林厄姆(Christiana J. Herringham)对虔尼尼这本古书做出更精确的翻译。克里斯蒂安娜出生在英国富裕家庭,父亲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赞助者,更收藏了大量精良的手工艺品。她本身是作家、古籍翻译及画家,并致力于蛋彩画的复兴。她还在1901年创立了“蛋彩画家协会”,有五位英国画家共同参与。他们发表论文,教育大众,提高人们对蛋彩的认识,并且为许多被误记为油画的早期意大利蛋彩画作正名。1905年,成员举办了蛋彩画展览。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英国大多数原始会员已凋零。

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的蛋彩发展

二次大战期间,欧洲的蛋彩画家是沉寂的。英国艺术家与蛋彩画的支持者麦克斯韦‧阿姆菲尔德(Maxwell Armfield)从1915─1922年间移居美国,并且展示他的蛋彩画作品和写有关蛋彩画的文稿。

1920年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丹尼尔‧汤普森(Daniel Thompson)开始教授蛋彩画课程,为蛋彩画培养门人。耶鲁美术馆并收藏了大量早期意大利蛋彩画作。他激发了新一代人对蛋彩画的兴趣。1936年汤普森还出版了两本有关蛋彩画的书: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Medieval Painting(中世纪绘画的材料与技法),另一本The Practice of Tempera Painting是蛋彩画的实作。

在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许多著名的美国艺术家尝试蛋彩画,有本‧沙恩(Ben Shahn)和约翰‧斯隆(John Sloan)、乔治‧图克(George Tooker)、保罗‧卡德摩斯(Paul Cadmus)、贾里德‧弗仑奇(Jared French)和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等等。其中安德鲁‧魏斯为人熟知的作品与他写实与精练的技巧承继了大部分传统蛋彩画的特色。其他艺术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几乎看不到传统蛋彩画所呈现安定节制性的独特技法。1973年著名蛋彩画家罗伯特‧维克里(Robert Vickrey)出版了一本名为“新的蛋彩画”(New Techniques in Egg Tempera)的书。在书中他讨论如何用传统和非传统的方式来创作蛋彩画。是学习这门绘画的极佳教材。

当今,对蛋彩画发生兴趣的艺术家在持续地增加中,从“艺术联盟学院”的开课情形可以嗅出一点端倪。在此转述一位当今蛋彩画家道格拉斯‧森福内克(Douglas Safranek)的话:“蛋彩是种矛盾的媒材,它具有脆弱与永恒两种品质。构成蛋彩画微妙的表面笔触是一层一层缓和有如冥想一般画上去的,即使表现一种生动活跃的思绪与影像它还是缓和静谧的。我和当代的蛋彩画家发现,这种古老拜占庭式的媒材同样适合当今繁忙的都市景观。”

蛋彩画经过千年的历史,曾一度被弃置。上一个世纪,当人们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后,又从新发现它古老温柔的特质;这一个世纪,影像充斥在各个领域,可说是前所未有的。生活的步调与速度,就像用喷雾器喷撒彩绘在画布上一般,只需学会按钮,五花八门的世界即唾手可得。为什么我们要再学习这古老的技法?或许正因为它一丝不苟的步骤与方法使我们再回到构成画家最基本的元素——创作离不开手艺(技法)。

注释:

约翰‧罗斯基(John Ruskin)简介

在现代主义兴起之际,罗斯基坚持古典写实,他也是工艺美术运动推动者重要之一员。

罗斯基1819年在英国伦敦出生,1900年逝世(发明蒸气机的占士瓦特死于1819年)。罗斯基生于产业革命鼎盛、现代主义起跑之时,现代意识兴起之势致使古典写实艺术俨然成昨日黄花。罗斯基却独排众议,宣扬他的艺术理念——他主张艺术具有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艺术是上帝给予人的礼物,人应该用这份礼物来描绘造物者之美,从事艺术创作是人用来操练人对神的一种景仰。忠实地把自然中的花草树石画下来,尤其希腊埃及罗马古代文明的建筑,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

罗斯基本人从未到过美国,然而当年他的两个弟子来到哈佛大学,在哈佛成立了艺术学系,继续传播他的艺术理念,在英伦的弟子也坚持写实画并肩负起“文以载道”的传统。这些承继他理念的艺术家因为与主流艺术逆着走,少有能鬻画为生的,最后都进到学院教书去了。或许这也是在近代艺术史中,我们很少听闻从哈佛来的“现代派”画家的缘故。

罗斯基有一诗句:“看得清楚是诗、是预言,也是信仰,三者同而为一。”(To see clearly is poetry, prophecy and religion all in one.)

参考资料:
The Craftman’s Handbook, Cennino Cennini,Fogg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st and their use in painting, by Max Doerner,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The History of Egg-tempera,Koo Schadler
New Techniques in Egg-tempera,Robert Vickery
《虔尼尼自传》王宪生译 华兹出版
《油画材料学》陈淑华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