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作者:薛驰
(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6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二》)

【注释】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小孔子很多,杨伯峻以为小三十三岁之说较为可信。《孟子‧滕文公上》说孔子殁后,子夏、子张、子游以为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为不可。
:音tì,同“悌”。朱熹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hào,喜好。
:xiǎn,少。

【讨论】

本章历来颇多争论。为什么本章不像第一章引用孔子的话,却引有子之言呢?或曰,《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论语》大概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而有若在孔子死后亦为孔门弟子所敬重。

此类说法值得商榷。第一,有若,贤人,被世人视为“国士”(《左传‧哀公八年》),但“孔门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有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无有若;“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无有若。后,孔庙祀典“四配十二哲”成型,有若才被补上成为“十二哲”之一。因此,不能高估有若在孔门中的地位。

第二,“《论语》成书”和“周公制礼”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影响深远。《论语》成书当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具体过程未能确知,其意义却类似于佛教的“第一次集结”(释迦摩尼入灭三个月后,在大迦叶主持下,五百阿罗汉共同编集佛法教义和修行戒律),当不容参与者有门户之见(据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因此,不能无视《论语》成书过程之神圣性。

那么,《论语》为什么引“有子曰”为第二章呢?这个问题难以通过文献考证解决,可能更取决于读者的涵泳和妙悟,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回答。窃以为,《论语》编次的目的之一,是讲清楚孔门入学的门径,但孔子因材施教,流传下来的孔子语录中很难找到适当的话,而有子的这段话也讲得好,为当时孔门之人所认同,所以高悬为第二章。

 孔门入学,从何入手?孝弟。为什么?“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有子这话确实切中要旨,顺着人性、人情施教,易行而又实在,正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有子接下来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个光辉的思想,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不过,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古人成语,非孔子言论。本文倾向于接受这种观点。为什么呢?孔子之前,中国有约两千年的、辉煌的礼乐文明。比如著名的“六代之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比如,《尚书》所记载起自尧舜,里面有许多嘉言懿行。又如,《诗经》里的许多篇章表现了“王者之迹”。《论语》中多有引用《尚书》、《诗经》之言,如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古人成语,有子援引也是自然的。

但有子下面这句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招致了许多人(主要是宋儒)的反对。孝弟,作为“仁”之起点,人人皆可学,这没问题,但如果因此而说是“仁”之本,恐怕在学理上会引发很多疑难。

比如,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说“忠恕”是“仁”之本呢?

 “仁”之本是什么?后学最好还是不下定义。儒家经典《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所以,如果孔子都没有说过“仁”之本这类的话,那么弟子、后学还是不说为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行文至此,再讲两点个人感受。

其一,孔子学究天人、已入圣域,而弟子们的修为各自不同;孔子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传了他自己证悟的道的一部分,弟子们谁悟谁得,悟多少得多少,也就是说孔子之道并不限于《论语》的记载(例如《论语‧宪问》载孔子说“莫我知也夫”,“ 知我者其天乎”)。

其二,本次人类文明中,释迦摩尼没有留下经书,佛经是释迦摩尼不在世500年后整理出来的;耶稣也没有留下经书,《新约》中四福音书是弟子们回忆的,此外还有许多弟子们写的书信;同样,孔子也没留下经书,《论语》是弟子们编次的,在孔子言论之外还编有弟子们的话。整理、编次的过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偏差,但仍是个神圣的过程,经书对弟子、后人是起教导作用的。《西游记》中,师徒历经艰辛取得的真经最后却残缺不全,唐僧惋惜,孙悟空说:“嘿嘿,师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为人力所能为也!”似乎也讲了类似的道理。

因此,对今人来讲,对《论语》仍须尊重、体察善道,但不必拘泥于其文字表面。更重要的是,今日已有真正的大道传出,望读者察焉。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子追求的道与传下的道》
《从正心开始的大成智慧》(《透析〈论语〉智慧》序)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