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传系列之十四

【佳人传】志节如冰雪的女词人熊琏

作者:兰音
熊琏有机会入塾求学、拜谒名师,很快掌握诗词文赋、琴乐书画诸般才艺。图为图为清 包栋绘 《抚琴仕女》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飘然尘外,一洁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飞还歇、徘徊空阶,她也是一只漂泊半生的秋日残蝶。

她曾怀着万艳同悲的感慨,痛悼薄命的深闺佳人:“我为红颜聊吐气,拂醉毫,几按凄凉谱。”她更怀着同病相怜的悲悯,为广大的失意文人发出不平之鸣:“今古才人都冷落,一腔歌哭付文章,把卷立苍茫。

她只是一个平凡人家中的平凡女子,却天生聪颖好学,诗词书画俱佳,留下大量传世之作。她就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江南才女——熊琏。

诗赋立就,皆有惊人句

熊琏,字商珍,号澹仙,生于一户普通的书香之家。她还有一个弟弟名叫熊瑚。瑚、琏,本是宗庙中盛黍稷的礼器,孔子以“瑚琏之器”比喻国之栋梁。熊琏姐弟以此为名,可知他们早早被父母寄予厚望。

熊琏是咏物的高手。花鸟山水,经她慧眼观照,妙笔描画,便被赋予高华洁净、孤傲坚韧的品质。图为清冯箕绘《仕女四屏图》之一《寒香疏影》局部。(公有领域)

其实,熊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熊琏的母亲仍然努力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熊琏姐弟自幼学习诗书礼仪,学识、德行皆不逊于名门子弟。

更难得的是,熊琏早早显露文学天分。《澹仙诗钞跋》载,熊琏幼年时便好读书、作诗赋,即有惊人句;长大后,学问益进,在文章、书法方面尤为精擅。

刺绣余闲就塾时,也从花里谒名师。贪看夜月憎眠早,倦挽春云上学迟。”(《感旧》)在母亲的苦心栽培下,熊琏不仅学习刺绣女红,更有机会入塾求学、拜谒名师,很快掌握诗词文赋、琴乐书画诸般才艺,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江南闺秀。

熊琏好吟咏,早期作品呈现出优美明净、清新如画的风格。如组词《望江南‧江南词》,以清浅温柔的笔调描摹出一幅幅清逸明秀的山水画卷。“江南好,绿水傍红桥。钓艇移来垂柳岸,风筝系在杏花梢。一带酒旗飘。”碧水之上,桥边红药、岸边杨柳,构成轻红快绿的春日好景;花树之间,一只风筝挂在树梢,一片酒旗迎风摇曳,若隐若现,闲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江南好,烟雨暗春山。市上樱桃红带露,开园软笋绿堆盘。柳拂回阑干。”烟雨氤氲,青山杳杳,一片空濛清灵;成熟的樱桃摆上街市,红艳欲滴,圆润可人。明暗的对比,烘托出江南雨季的独特风光,翠柳轻拂阑干,又透露出作者畅意愉悦的心情。

她还是咏物的高手。花鸟山水,经她慧眼观照,妙笔描画,便被赋予高华洁净、孤傲坚韧的品质。“水国炎氛原不著,一种芳心冰雪。冷处逾清,描来益淡,影伴蒹葭月。”(《百字令‧秋莲》)秋意萧瑟,愈显莲花冰雪般的品格;花影伴月,清冷而恬淡,突显莲花淡雅脱俗的气韵。

芳草径中秋露冷,海棠花下寒蛩咽。绕空阶,何事更依依,情犹热。”(《满江红‧秋蝶》)草径露冷,草虫幽咽,柔弱的秋蝶依然无惧寒冷,在空阶上徘徊飞舞。这只蝴蝶,象征着浓烈的情感、倔强的生命力,更代表了词人不为苦难而磨灭心志的精神力量。

在各类才艺的熏陶下,熊琏对世间万物、世情百态,也形成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艺术品位。她也将种种领悟,融入其诗词作品,进一步提升文学造诣,在群芳荟萃的清代才女群体中自成一家。

一曲冰弦弹未了,十二屏山,锦帐人空老。”(《苏幕遮‧春夜》)她以冰丝喻琴弦,传递出琴曲凄清寒凉的意味,华丽深闺中的佳人,也像琴曲一样,高贵华丽却落寞惆怅,只能空叹年华虚度。

诗境即画境也,诗宜峭,画亦宜峭。诗宜曲,画亦宜曲。诗宜远,画亦宜远。风神气骨,都从兴到,故昔人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澹仙诗话》)她以画论诗,以艺术精神的相通性探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内涵,非深于诗、画不能道。

苦节一生,词品亦如人品

熊琏在清代的知名度很高,无论文字还是德行,都备受文士、才媛的推崇。他们纷纷赞叹,其诗词“思深骨秀,宛如霞上人语”(《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其书稿“借观者纷至,不能遍应”(《澹仙诗话序》),其品行“凛冰檗之贞操,振金荃之遗响”(《玉栖述雅》),其为人“负一时重望,为士林所推重也”(《闺秀诗话》)。

熊琏的生活是非常孤独、辛酸的,由于丈夫患病,她不仅生计艰难,膝下更无儿女。图为南宋 刘松年绘《真迹册》之六局部。(公有领域)

江苏如皋,是熊琏的家乡。当时的如皋县令曹星湖,在政务之余广收弟子,共赏奇文,并注意到学生熊瑚才华出众。曹星湖问其师承,熊瑚答家姐熊琏的才学,堪为自己的老师,并将呈上熊琏的一部诗文集。

于是,曹星湖意外发现了一位深闺才女。他拜读其作,感佩不已,赞熊琏“思幽深而华秀,逸有唐人音,多感且愁”(《澹仙诗钞序》)。他与当地名士,慕德者贤之,爱才者惜之,纷纷帮助熊琏整理、刊印文集。她的作品才得以流传,她的才华和事迹,也逐渐为人熟知。江南一带,又多了一位德才兼修、流芳后世的佳人。

在熊琏的文集中,许多名家为她撰写序跋,讲述她的身世遭遇。今天的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些珍贵的文字,勾勒出熊琏简单而坎坷的一生。熊琏成年后,与同乡的陈遵结亲,但陈遵身患“废疾”,生活不能自理,并不适合成婚。陈父不忍心连累熊琏,多次提出解除婚约。

知书达礼的熊琏,也是信天命、守信诺、有担当的女子,她坚持履行婚约,嫁入陈家为妇。熊琏的义举受到乡邻的敬重和称颂,赞她“大节凛然,尤足昭垂千古”(《闺秀诗话》)。

在陈家,熊琏照顾丈夫,侍奉公婆,努力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贤妇。而实际上,熊琏的生活是非常孤独、辛酸的,由于丈夫患病,她不仅生计艰难,膝下更无儿女。三十多岁时,她的丈夫、公婆相继去世,熊琏孑然一身,衣食无著,只得回到娘家,一心奉养母亲。

后来,母亲也去世了,熊琏后半生跟着弟弟熊瑚生活。她不顾年迈之躯,走出闺门,担任私塾师,贴补家用;平日里则笔耕不辍,作诗赋遣怀抒情。故而《然脂余韵》评价她:“苦节一生,老而好学”。正是这样一位志行高洁、善始善终的女子,写出了那些美好而纯净的作品。

熊琏是甘守孤寂的节妇,也是爱母至深的孝女。在熊琏孤寡的生命中,亲情成了她最大的慰藉。她与母亲的情感最为深厚,而母亲的去世,带给她沉重的打击,让她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怀着深切的悲痛,她用笔墨回顾和母亲虽苦犹乐的生活点滴,诉说对母亲不绝如缕的思念。

思亲梦不到重泉,夜坐焚香倍惨然。”(《见月》)她以梦寄情,以梦亲不得的失意怅惘,衬托现实独坐怀亲的惨然魂伤。“从今独卧惊凉怯,无复高堂唤女声。”(《哭母》)她以昔比今,从母亲唤女的日常片段,对比今日寒夜独卧的孤苦凄惶。

终天抱怨,记床前执手,殷勤数语。”(《百字令‧书感》)母亲生前的叮咛絮语,她牢记在心,更反衬出今时的孤寂、痛苦。“一任图成空望影,反哺何能?我亦伤心境。”(《凤栖梧‧题介庵望云图》)她为自己终生贫病,无法让母亲安享晚年而惭愧,更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而遗憾、痛悔。她悼念母亲的诗词,情深意切,字字泣血,令人不忍卒读。

身世微茫,古今才士同悲

熊琏一生孤苦穷困,她却将这些苦难,镕铸成一支生花妙笔,述生平、怀故人、遣幽思,用一篇篇诗文、一部部文集,展现了闺秀文学的笔力与境界。正是“乾坤大义付文章”“千秋笔底姓名香”(《浣溪沙‧纂修应聘》),她本人也如男性文人一样,在“立言”方面实现“不朽”的理想。

熊琏意识到,不独才女,这些文士群体,同样面临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困境。图为明文徵明绘《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局部。(公有领域)

而她又能超越自身的苦难,关注古今才女的命运,同情她们的遭遇,为她们的“红颜薄命”发出真挚而悲慨的嗟叹。
亭亭艳秀,纵托根垓下,飘零谁主。记否当年亡国恨,绝似低鬟不语。”(《百字令‧虞美人花》)熊琏以花喻人,抒发对虞姬随军飘零、含恨而终的惋叹。

一代贞魂,千秋薄命,仍向风前舞。汉宫何在,此花终是属楚。”她更敬佩虞姬的深情与贞烈,虞姬虽已化作袅袅芳魂,但是她对项羽和楚国的忠义永远为后世称颂。

万里尘沙,谁不叹,红颜零落。须知道、无多绝代,同兹命薄。”(《满江红‧明妃词》)王昭君出塞和亲,换取两国安宁,一代佳人终老于黄沙尘土,她的故事也充满悲情色彩。

倾国都因红粉误,画图岂怨丹青错。况浮生、到处是南柯,空裁酌。”作者思考昭君悲剧的原因,究竟是昭君才貌绝代,还是画工贪财误事?她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发出了同兹命薄、人生如梦的千古慨叹。

熊琏也为现实中遭遇悲惨的女子痛心不已。有位富家女,饱受远嫁之苦,她听闻此事,不禁忧从中来:“远水惊号,悲风骤起,何异文姬账外笳。遥知道,那残妆独坐,粉泪嗟呀。”(《沁园春‧富家女嫁归海上风景之苦闻而感赋》)

邻家少女妙龄早逝,熊琏亲自为她写下挽词:“记相逢罗袖笼香,玉钗拖鬓。年少风光空自爱,一霎虚花泡影。端的为红颜薄命。”(《金缕曲‧挽临姬》)

才女熊琏,也受到男性文人的关注,他们亦师亦友,或点拨诗词创作,或襄助刊行文集,为熊琏的文学事业带来很大助益。在交游过程中,细心的熊琏也意识到,不独才女,这些文士群体,同样面临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困境。

她从一个被提携、被照顾的弱女子,变成关注天下、心怀忧患的正义之士,用文字作品为那些失意文士慷慨悲歌。比如熊琏的业师江片石,满腹经纶却只能困于乡间,难有作为,熊琏对这位老师满怀崇敬,更为他的困境而不平。

有句惊人,无钱使鬼,与水同清。”(《沁园春‧题片石夫子独立图》)寥寥数句,刻画出江片石文采斐然却潦倒困顿的书生形象。在同一首词中,熊琏又为老师发出愤懑的心声:“叹青云梦冷,才人薄命;红尘福浊,竖子成名。

她用题画、赠答的方式,为多位文士赋诗填词,塑造了丰富的文士群象。有的清高守志,“花管频挥,赏音人少,独奏阳春曲”(《百字令‧题邵蓉江先生诗集》);有的穷且益坚,“处士名山,期不朽、肯向红尘歌哭”(《百字令‧题黄楚桥先生读书秋树根图》);有的潇洒放旷,“放眼高瞻,开怀远寄,万顷苍茫映碧天”(《沁园春‧题徐湘浦先生临江观弈图》)。

说甚吊古评今,吟风啸月,都是才人泪。”(《百字令‧题江西吴退庵先生诗草》)青衫红妆,千古同悲,才高而命舛的熊琏对待诸位文士,也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她惋惜他们的际遇,敬佩他们的气节,更相信他们的才名将在历史中不朽。她的这些词作,也饱含了互相扶持、彼此勉励的意味。

在诗词世界里,熊琏找到了生命的色彩和不朽的意义,并且跳出“小我”的悲剧,关怀天下失意之人的命运。她的作品,有悲苦、有幽怨,更多的却是坚韧的精神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闺秀诗话》《澹仙诗话》《澹仙诗钞》《玉栖雅述》《然脂余韵》等。

点阅【佳人传】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启年间,大明国运走向没落。仕宦书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闲适安宁的天伦之乐。在大学者王思任家中,聪慧婉丽的三小姐正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 蕉园诗社的成员,皆是来自书香世家的才女。由于血缘或姻亲的关系,她们时常来往、交际,相同的爱好和品味,又促成她们结社的机缘。她们或是母女、姐妹、密友,更特别的是还有两对婆媳。她们不仅仅是亲人,更因为诗词成为彼此的知音。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闪耀。其中有一位传奇闺秀席氏女,因擅长画兰而以“佩兰”为号。她不仅能教丈夫写诗,双双结为人间诗侣;而且惊世骇俗,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 若是一位孩童,精通某项才艺,如写诗、作画等等,人们就要称赞他是神童了。而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 古时候,倾心诗词的才媛不胜枚举,潜心钻研学问的女先生却寥若晨星。王照圆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她的丈夫却是清代大学者郝懿行,精通古籍的训诂与考据,其著作《山海经笺注》《尔雅正义》等至今都是学术界的必读书目。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