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古吟诵(六) 志在青天

王一丰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月7日讯】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嘘,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蜀道难》为诗人李白最著名诗篇之一,全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以恢宏的气势,奇异的笔调写尽蜀中山川的险峻雄奇,一吟三叹,一泻千里,磅礡豪放,姿肆纵横,为千古之绝唱。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然而这奇异之作的主题和寓意,甚至写作年代,一直视为千古之谜,大意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叹蜀道之难,寓仕途坎坷;怦击时政朝廷;忧国事或友人;送友入川;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总之是见仁见智,遽难定论,其实诗能成为千古绝唱,必有其深厚的内涵,超越那些过眼烟云的是非人物,否则不可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这种历经岁月锤炼,依旧光芒四射的名篇,所以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跳出平庸的观念,领略作者那种超凡入圣的境界,从中体悟诗的真谛。

理解这首诗,必须要先认识诗人李白,他是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代表了中华民族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传说李白少年早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时代开始访仙求道,云游四海。诗人自喻:“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最近已有学者研究指出,这首《蜀道难》系诗人十六岁时所着,震惊学术界,这一成诗年代已经侧面推翻了历代那些对主题寓意既不见仁又不见智的说法。而从诗的内容、风格可以更直观说明,这将后叙。

笔者个人认为,这个结论非常合理,诗人少年时代曾造访峨眉山,习得一手好剑法,然而毕竟这不是诗人的最终追求,诗人要的是真法真道,所求的是最终的解脱,故借奇异险峻的蜀道,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寓求道的艰险。诗的第一句便指出:“危乎高哉! ”,古时修道人都在深山老林,要想得真道,求道者往往会冒着生命危险,得付出极大去找寻。且:“高处不胜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历代都将这里的介词 “于”当作“比”字讲了,意思是,蜀道之难,比上青天还难,从字面上,从诗的表面上是可以这样理解. 但是这首诗的主题不仅是描写蜀道难,里面有更深的寓意,诗言志!所以“于”也有当作“在”的意思讲(其实这是这个介词的第一用法)。用白话理解就是: 蜀道之难,难在上青天! 这是诗人真正的寓意,志在青天!说白了就是要了却凡间的生与死得道成仙。其实这一主题贯穿在诗人的一生的作品中。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处处都可能捕捉到诗人的精神追求,这哪是用世俗的幽愤、坎坷、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能解释清楚的?而用浪漫主义、夸张、想像去解释,更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其实从诗中多处都可体会“志在青天”这一主题。四万八千岁、六龙、黄鹤、太白、参、井等等这些均是道家常见述语,“问君西游何处还?畏途□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面既有向道的神往,又有求道的艰辛,而最后画龙点睛道:“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个“家”,绝非人间之家,它是求道成仙者的真正归宿. 所以诗人说,锦城虽被称为人世间天堂,也不如早日回到那真正的地方啊!这点出了诗人内心真实的向往,真正的追求,然而这回家的路呢?就像这眼前的蜀道一样充满艰险,“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求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求道之难,难在上青天! 故遥远西天无限神往,慨然叹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志在青天”是这首诗的主题和寓意,然后以诗言志或借景抒情的诗浩若烟海,何以这首诗为千古绝唱?诗中虽以奇之又奇的笔墨尽展蜀中山川之险峻寓求道的艰险,然而读罢却是一种荡气回肠,横空出世。何故?因为诗人写境、寓境却超越了彼境,不在其中。

在诗人的笔下,神话人物、险山急流、甚至日月星宿皆一览无余,尽在眼底,没有世俗的苍桑,没有畏惧,甚至慨然长叹亦矫若惊龙,气贯长虹,尤天马行空,这番气魄天地都已在脚下了,掩卷长叹,叹蜀中山川的雄奇,叹上青天的凌云壮志,更叹那种已超乎于青天之上的气魄和力量,这是震憾千古的神性的力量,神性的意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千年回荡的神往啊,我的神性世代为之牵引!

摘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种入情入理、入诗入画的“真”的大写意,同样把我们带入流连忘返、似幻似真的场景。作者当时虽已官至翰林、名满天下,但内心渴望着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这种天性流露下的作品,读罢回味无穷,沁人心脾。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性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具有“真”这种特性,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会顿觉神清气爽,是因为大自然的“真”的特性和你的生命特性沟通起来了。为什么讲真话会感到自然,讲假话会汗颜,是因为“真”直接对应和关照着自己生命的最本质的成分。讲真话就是顺应了生命的特性,讲假话就是违背生命特性。而当生命走上一条返本归真的路时,就会体会到生命境界的升华,找到真正的自己。
  • 这首诗被推为唐诗中七言律诗第一首,称为千秋绝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黄鹤的神仙故事与黄鹤楼连用,一气呵成,抒发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载,鹤去楼空,紧接着后四句拉回现实,日暮黄昏,凭楼远眺,烟波迷蒙,愁肠万种:何处是故乡?当年誉满天下的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见此诗而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还没睁开眼便听到母亲的声音了:“小懒虫,起来了,春眠不觉晓……”,我睁开眼,金色的阳光从敞开的窗户涌进,撒满了整间屋子,黄莺儿正在窗户外的那棵大柏树上唱着歌,母亲抱起我站在窗前,一望无边的田野被嫩黄的油菜花覆盖,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开满了紫红色的蚕豆花,蜜蜂们嗡嗡地忙进忙出…… 那时我已五岁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因为我问母亲刚才说啥了,她说是一首诗,我感到一震,“诗”这个字象音符一样跳进了我的心,“真好听!”在我识字后又读了更多的唐诗伴随我走过童年、少年。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用多作介绍,你一定早已读过这首著名的唐诗了。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这首诗当作了一种生怀凌云壮志,却又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士大夫式的悲壮情怀,其实诗的底蕴全在其外。人们这样认为多半出于对作者生活背境的考量。如作者直谏上书,献计献策,不但不得重用,反被降职受罚,于是乎,在郁郁不得志中,悲天悯人,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名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万众瞩目的“5.27”演唱会竟是在“莫氏”唱腔吟诵的《静夜思》中开场,大大出乎昨晚到工体追星来的数万观众的意料——莫文蔚的《你不是李白》在意境上大胆地造了“传统”的反,也标志着今年的“5.27”抛开了怀旧和老腕的招牌,一群新偶像把个工体唱翻了天。而压轴出场的F4也不负众望,一口气唱足八首歌,在制作精美、灿烂,无数流星划过天穹的舞台映衬下,在眼花缭乱的包装造型中,更在满场歌迷不知疲倦的尖叫助威下,四个当红偶像与内地歌迷的首次亲密接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生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