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报导系列(二)产业化能否挽救文化?

标签:

【大纪元10月10日讯】亚洲时报曾慧燕10月8日报导﹐中国官方《瞭望》周刊发表文章,一连指出中国在国有经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三农”问题、行政体制、社保改革、市场体系、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在谈及文化体制问题时,文章列举了数个主要弊端:”中国的文化体制无论是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还是在微观运行机制上,抑或是在文化市场体系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体制性障碍……”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反映人民生活火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食物占个人支出比例﹞平均降到0.5以下,城市更降至0.4以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因此迅速增长。然而,中国在文化发展的困难在于,国家的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未能利用资源尽力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国内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数目不多,在国外文化产品大量涌入的程况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只能处于捱打位置;国家的文化体制未完善,使地方文化事业各自为政,也使全国的文化事业未能融合起来,加强竞争。

文章指出,中国虽已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在很多方面、包括管文化、办文化方面,仍习惯以计划经济的手段处理,政企、政事、管办不分,结果是宏观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现今中国文化市场竞争剧烈,然而国办文化单位因被政府包揽经营,还没有意识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游戏规则,更遑论进入市场。这些文化单位欠缺活力、竞争力,局限了文化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地区文化事业各自为政,地方政府采保护政策,也令国内文化事业竞争力下降。举例来说,上海和浙江号称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但两地的卫星电视至今却仍然互不落地,凸显了两地文化市场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锁。加上国内盗版猖獗,知识产权屡受侵犯,已经一再引起跨国官司,更被国外攻击中国不遵守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胡锦涛今年中提出”文化产业”一词,跟从前的”文化事业”有明显区分。中国向来的”文化事业”,实际上是非纯行政行为的类政府行为。文化事业如宣传、教育﹝尤指高校教育﹞、文艺等均跟随党的路线,不受市场规范。胡锦涛所说的”文化产业”,其实是指这些从前不受市场影响的文化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全面投入市场。从今年年中开始,政府规定中央一报一刊,各省亦只能拥有一报一刊,地级市一报,其他报刊将不再享有党津贴,意味着他们必须转为市场主导,不被市场接纳的报刊会被淘汰。

胡锦涛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希望解决国内文化发展的障碍。然而,中国面对的文化事业发展问题,并不单源于体制上的不健全。文化事业面对重重难关,必须进行体制改革,锐气引进市场文化产品竞争,才能提高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地方主义必须让路,不能再划地为牢,只顾保护地区的文化单位而忽略全国文化事业的融和及竞争。惟有加强中国内部文化事业的竞争力,才能令其在面对大量涌入的外国文化产品的冲击时,不致一败涂地。

创作自由对文化事业发展影响深远,然而中国在此的难题文章却并未触及。由于政治文题,很多被官方视为敏感的资料和题材创作者均不能触及,变相扼杀了创作自由。官方设立多重不能挑战的禁区,也影响了文化创作。如果现今的言论,出版等自由不开放底线的话,相信国内文化产品要达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困难。(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共拼经济但怯于政治改革
潇湘浪人:写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凌锋:胡锦涛又出招,依靠中委会对付老江
中共对台政策更趋阴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