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天堂”到处都有“套子”

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心痛”经验

标签:

【大纪元12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傅亮综合报导/韩国《朝鲜日报》近日刊登了“韩国企业进军中国为何失败”的系列报导。报导说,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已形成洪流,但那些盲目相信“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天堂”的说法进入中国的韩企,在中国都有“心痛”的经验。他们称,在“制造业天堂”的幌子下中国其实到处都有“套子”,这就是所谓“中国式惯例”和迷宫般的法律等。(顶图为法新社图片)

韩国的“青岛达因公司”在青岛生产小型吸尘器等家电,曾拥有450名职员,每年创下450万-500万美元销售额,但最近青岛市政府突然要把工厂用地开发成公寓,在没任何通报的情况下断电断水拆掉工厂,银行以收回债权为由,拍卖了一切工厂设施,而实际上工厂用地期限还有10余年。其总经理权永俊现在每月只好从在青岛的韩国侨民那里讨借20万-30万韩元生活,同时与互相推卸责任的当地政府打官司。

韩企在中国经常上当的主要“套子”是,各级政府各管辖部门之间适用“各不相同”的“法律”。虽然中韩政府签订有投资保护协定,但对下面的小行政单位无效。这种“法律”“法规”上的混乱对吸引外资的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袖口政策”行不通了
传统上﹐中国大陆各级地方政府喜欢以地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中央政府说一套﹐地方政府办一套﹐这叫“袖口政策”。但是﹐专家认为﹐由于“袖口政策”在台面下,只依赖于地方政策的特殊性﹐缺乏透明,也不能持续﹐如果政策有所变化﹐吃亏的还是外商。

外商对优惠政策的态度已经在发生巨大转变。卡特比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文灿不久前在一个会议上就表示:“不要再谈什么优惠政策!”那么外资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不是当地政府能提供什么,而是需要一个能使企业获利、实现持续发展,并能得到切实保障的环境。有日本外商也表示,他关心的是政府透明度,建议取消政府部门的壁垒,建立公平、透明的政府审批体制。

中国现在仍然只是个“世界民工”﹖
中国虽然被一些人成为“世界工厂”﹐有人却直言不讳地说其只不过是一个“世界民工”。众所周知﹐中国的发展依赖外资﹐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基本上都看中的是廉价劳动力,把中国当成了组装车间加工再出口。

拿台资为例。台资投资内地的规模并没有大陆宣传中的那样来势汹汹。目前台湾到内地投资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居多,高科技型的非常少。而且投资上海的台湾财团中,没有大规模资本注入的迹象。

据从事策略分析及风险研究的安邦集团报导,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虽大,但实际并未转移多少先进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给中国,很多国内企业赚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用,利润大头被拥有专利垄断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拿走了。比如上海的信息产业,上海集成电路的销售规模占全国51%,但发明专利数量仅有全国的7.2%,技术空洞极明显。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上海的信息产业便只能是外国公司的组装基地。

实际上,上海这一情况在中国其他信息产业基地同样存在,东莞、苏州、昆山等莫不如是。推而广之,其他很多行业也一样。国内企业技术落后,低成本很大程度得益于极廉价的劳动力—-那些辛辛苦苦地拿一点工资的从农民工。民工正是中国企业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上的写照,所以目前中国只是个世界民工而已。(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学者警告 严防台湾出现中国代理人
胁迫美公司在中国侵犯人权的幕后黑手曝光
商机换情报 中国利诱卸任民代
程建人:两岸应对话 中国飞弹威胁非正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