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反清交合并 交大教师会有凭有据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申慧媛╱台北报导〕清交合并杂音不断!交通大学教师会昨天首次公布研究数据,指出大学规模愈大、所需的研究经费相对地提高,而台湾想推动至少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一百名,政府应限制大学规模不能太大,否则五年五百亿经费可能不够,交大教师会认为,将清交合并与五年五百亿经费补助绑在一起的政策,是项严重错误。

行政院为推动国内至少有一所大学可以达到世界百大水准,编列了五年五百亿元的经费投资,不过行政院要求学校需达一定规模才给经费补助,因此,今年11月初,教育部长杜正胜陪同清华大学校长徐遐生、交通大学校长张俊彦会见行政院长游锡堃,行政院同意两校在明年底前提出具体的合并计划,即可得到至少一年三十亿元,以利推动该校晋身世界百大。

不过对两校合并,许多校友有各种不同意见,继上周多名前清大校长,包括沈君山、刘兆玄、李家同、刘炯朗、毛高文等人联名写信公开反对两校合并后,昨天交通大学教师会也提出具体客观的研究数据,认为两校合并不但无济于推动大学晋身世界百大,更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合并案。

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教授李威仪指出,他们利用两项国际知名的大学排名数据资料,分别挑出居前百名内的五十四所及五十八所美国大学,并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规模、每年的研究经费与排名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画出曲线图表,结果发现呈“一比一的线性正比关系”明显。

换言之,愈大规模的大学想晋身世界百大的排名,所需的经费愈高,李威仪说,若以清、交两校为例,与其合并成一所大学去推动国际百大,不如分开努力,所需的教育成本较节省,政府将五年五百亿投资在一所规模较小的大学,比较有希望。

交大教师会同时针对国外大学合并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共统计八十个合并案例,李威仪发现,多数成功的校际合并案,均是大校并小校或小校并小校,其中“小校”多指师生人数规模在四千人以下的学校,且学科领域互补性较高的学校,如单独的医学院被并入其他学校等,成功机会较大,不过以清、交的合并,学校规模在九千人以上,且研究专长领域属性高的校院合并,相当罕见,评估合并成功风险太高,不适合并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