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东沙海域 发现古沉船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菁菁╱高雄报导〕中山大学海下技术研究所透过声纳探测,发现明清时期商船往来频繁的东沙群岛海域,有数个古沉船的黑点反应,认定具有打捞价值。这项发现昨天在第二届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中获得国际海洋学者以及考古学家的重视,纷纷表达希望参与沉船打捞工程。

由中山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生态保育国际研讨会,昨天邀请东南亚海域各国、斯里兰卡、中国及澳洲、新西兰海洋学者以及水下技术民间公司共襄盛举,针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域性合作,达成短、中、长期目标。

高雄市副市长林永坚强调,水下遗产保护及打捞相关作业,应该有明确的法源可循,目前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法以及国有财产法并无明确规范,导致水下探测只能限于学术研究或是科技协助,对文化遗产或宝物的打捞作业无法顺利推展。

近两年来,中山大学海下所探讨的一项重要水下遗产议题,对于史实记载或是沿海居民的传说,针对两岸往来频繁的台湾海域,及往来南洋必经的东沙群岛海域,都探测到有金属或是影像反应,这些沉船可能是明清古沉船或是民国时期的商船。

最近,透过声纳探测、定位,在东沙群岛发现有五、六处明显黑点,判断有些沉船已埋没在海底砂中,有些沉船则是看得到些许残骸。

中山大学海下所所长刘金源昨在国际研讨会中公布这项讯息,获得在场海洋学者及考古专家的重视,认定非常具有打捞价值,纷纷表达若是台湾政府或是民间要发起打捞行动,他们愿意提供仪器或是相关经验及技术。

东沙群岛海象、地象、生物相、气象、交通文化及水下考古等议题,都是高雄市府海洋局委托由中山大学海下所进行的学术研究,证实东沙环礁是“活的珊瑚所生长出来的”环礁地形,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南海最特殊且重要的海洋资源区。

刘金源也强调,此次声纳探测再次确定东沙群岛有沉船遗迹,该所去年在基隆外海锚泊区也发现有大型商船的船体,船体完整且体积相当大,原本担心会影响到锚泊区安全,但最后评估沉船地点在锚泊区的边缘,基隆港务局最后放弃打捞作业。

参与水下遗产计划的中华水下考古学会理事长谢新曦说明,台湾海域平均水深为七十公尺,而东沙群岛所有沉船深度约在四、五十公尺,他曾经实地潜水下去观察地形,的确也看到沉船遗迹,但由于海底打捞作业,就像是海底捞针一般,困难度相当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