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往往更反对全球化?

胡少江

标签:

【大纪元4月17日讯】这个星期,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们齐集香港大学,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会上,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的发言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基本观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趋势,那就是一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生产会集中到发达国家,而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的生产则会集中到发展中国家。他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与发达国家发展更为密切的经济关系,尤其是不可与和那些与自己的经济结构形成互补的发达国家组成自由贸易区。当然,这个结论自然也包含了提倡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贸易和产业政策对本国经济实行保护的意思。

当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这类观点并不陌生。因为它只不过是对五、六十年代曾经盛行一时的进口替代的政策主张的简单重复而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可遏制地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个观点鲜明地表明了那些反对全球化的知识分子的主张。这个主张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中十分时兴。但是,在经济学家们中间,这种观点却是越来越没有市场,因为它完全没有历史事实为依据。

不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开始融入世界经济的时候,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发展通常最为迅速。这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缺乏技术和资本,但是却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过程,既是发展中国家积累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的过程,也是他们赚取外汇向发达国家购买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他们的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过程,还是他们扩大就业机会和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的过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别呈现缩小的趋势,而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别则呈现扩大的趋势。产生这两种不同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所采取的不同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那些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工业化进程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相反,那些实行锁国政策的国家,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民经济到头来却搞得越来越糟,人民的裤带也被迫越勒越紧。这种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纷纷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诱因。

明明没有事实做依据,为什么仍然有一些知识分子要以不同的理由来继续反对全球化的进程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出自发展中国家小知识分子的极端利己之心。在这个时代,封闭的国家通常是由那些脱离主流的小知识分子们所控制的。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所以能从古今中外的书本中找到一些可以用来骗人玩意儿。但是因为他们只是小知识分子,所以他们那点玩意儿也就只能骗骗一般老百姓而已,是无法参与知识世界的主流的。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控制着信息,不能让老百姓拿他们那些骗人的玩艺与真东西作对照。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控制着信息,在经济上也牢牢地控制着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那些所谓进口替代的产业,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产业,通常也是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们集中的产业。全球化意味着打开国门,而国门一旦打开,不仅他们那些并不高明的政治骗术会轻易地被人揭穿,而且他们所享有的经济上的有利地位也会由于国际资本的竞争而丧失。

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劳动者将是开放政策的最大收益者。因为如果实行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劳动者一方面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由于外国产品和外资的进入而享受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但是那些小知识分子们如不好好努力,融入世界潮流,变成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将失去权力,也将失去饭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那么使劲地反对全球化的真正原因。

(4/16/2004)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胡少江:中国政府 财政债务知多少?
胡少江:从农业贷款的流失谈起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