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往往更反對全球化?

胡少江

標籤:

【大紀元4月17日訊】這個星期,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濟學家們齊集香港大學,討論經濟全球化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會上,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的發言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基本觀點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建立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一種趨勢,那就是一些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生產會集中到發達國家,而低附加值和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的生產則會集中到發展中國家。他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應該避免與發達國家發展更為密切的經濟關係,尤其是不可與和那些與自己的經濟結構形成互補的發達國家組成自由貿易區。當然,這個結論自然也包含了提倡發展中國家通過各種貿易和產業政策對本國經濟實行保護的意思。

當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這類觀點並不陌生。因為它只不過是對五、六十年代曾經盛行一時的進口替代的政策主張的簡單重複而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不可遏制地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個觀點鮮明地表明瞭那些反對全球化的知識分子的主張。這個主張在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中十分時興。但是,在經濟學家們中間,這種觀點卻是越來越沒有市場,因為它完全沒有歷史事實為依據。

不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剛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的時候,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發展通常最為迅速。這是因為,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缺乏技術和資本,但是卻擁有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的過程,既是發展中國家積累工業化所必需的資金的過程,也是他們賺取外匯向發達國家購買技術和設備從而提高他們的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的過程,還是他們擴大就業機會和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的過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少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經濟學家在實證研究中發現,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別呈現縮小的趨勢,而另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別則呈現擴大的趨勢。產生這兩種不同趨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所採取的不同的貿易和產業政策。那些實行開放政策的國家,工業化進程進展順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相反,那些實行鎖國政策的國家,政府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民經濟到頭來卻搞得越來越糟,人民的褲帶也被迫越勒越緊。這種鮮明的對比,也正是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上不少國家紛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重要誘因。

明明沒有事實做依據,為什麼仍然有一些知識分子要以不同的理由來繼續反對全球化的進程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出自發展中國家小知識分子的極端利己之心。在這個時代,封閉的國家通常是由那些脫離主流的小知識分子們所控制的。因為他們是知識分子,所以能從古今中外的書本中找到一些可以用來騙人玩意兒。但是因為他們只是小知識分子,所以他們那點玩意兒也就只能騙騙一般老百姓而已,是無法參與知識世界的主流的。這樣一來,他們就必須控制著信息,不能讓老百姓拿他們那些騙人的玩藝與真東西作對照。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控制著信息,在經濟上也牢牢地控制著資源。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那些所謂進口替代的產業,受到國家政策保護的產業,通常也是這些國家的知識分子們集中的產業。全球化意味著打開國門,而國門一旦打開,不僅他們那些並不高明的政治騙術會輕易地被人揭穿,而且他們所享有的經濟上的有利地位也會由於國際資本的競爭而喪失。

發展中國家的普通勞動者將是開放政策的最大收益者。因為如果實行自由貿易,發展中國家的普通勞動者一方面會由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會由於外國產品和外資的進入而享受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但是那些小知識分子們如不好好努力,融入世界潮流,變成貨真價實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將失去權力,也將失去飯碗。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那麼使勁地反對全球化的真正原因。

(4/16/2004)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胡少江:中國政府 財政債務知多少?
胡少江:從農業貸款的流失談起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