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莫犯“心理感冒”

 吕欣

标签:

【大纪元4月29日讯】赵老伯终于退休了。他平素性格内向,很少交际。已习惯了上下班的生活。 退休以后,赵老伯仍然延续以往的生活习惯,不与外人交往,也不看电视。渐渐地,他感到双腿无力,自认为患了重病,从此疑虑重重,萎靡不振。尽管经医生一再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仍坚持要求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为了证明自己患有重病,赵老伯坚持一年不回家,甚至不下楼。如果医生跟他说,“你还那样,没有什么变化”,赵老伯就认为是充分理解他,若是动员他下床活动活动或回家看看,赵老伯马上就会出现站立不稳或一站起来就跌倒的情况,让医生哭笑不得。

  在医院,赵老伯认为自己“重病在身”,要别人给他喂饭、穿衣、扶上床。由于饮食不当,活动过少, 赵老伯原有的糖尿病加重。于是,他更不愿活动了,甚至饭不张口,食不吞咽。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赵老伯尽管神志清楚,但四肢不动,靠鼻饲饮食,要别人定时为他翻身,从气管切口吸痰。有人来看他,赵老伯就点头示意,但拒绝坐起来,甚至睡的摇床也不愿让人摇高。赵老伯就这样在别人的全力叮护下生活着。

  老年人退休后,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情况。有些情况往往会令人不快,或者是突发的,老人感到受了刺激,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应激”。应激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好像一下子嗅到冷空气,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一样,易犯“心理感冒”。

  心理学家认为,一定量的应激对于人的正常活动是必要的,但是太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状态, 就可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好比人在寒冷的环境里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患上感冒。

  研究表明,躯体疾病和情绪紊乱总会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出现。 人类的疾病不仅可以由生物、 物理、化学等因素所致,也可以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赵老伯的疾病,可以说大部分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他虽然十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缺乏任何活动与交往,既不参与社会活动,又无特殊爱好,最后,甚至连体位的变动、生活的自理都不愿做,成了一个意识清楚的“类植物人”。这一事例告诉我们,退休后的老人,如果不能尽快适应新生活,一旦患上“心理感冒”,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精力都受到一定限制,面对退休后生活的变化,缺乏有效的应激手段,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有时,他们对适应所做的努力越大,则越会削弱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就像赵老伯,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越要休息。身体状况却越差,最后将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都在适应,学习充当新的社会角色, 掌握新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的生活。进入老年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转折期。老年人由于生活功能的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其心理活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能顺利适应这个变化保持心理平衡。就能健康长寿。

  到了新的环境,在冷空气里打了一个喷嚏,不要紧,只要积极调动体内外的力量,很快,老年人就能够在新鲜的空气里畅快地呼吸了。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金贝辛格卖订婚钻戒 救马戏团的退休动物
NBA公牛老将皮朋考虑退了
曾颖:想领退休金的农民
日退休警官行善四十载受惠小学感恩设文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