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政策应重新思考产业方向与定位

标签:

【大纪元6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赵彦特稿)中国大陆今年五月扩大实施经济宏观调控措施以来,官员与官方媒体不断宣称已渐具成果。不过,从经济发展的实质层面而言,产业结构若不能适度调整,不能切实了解培养技术菁英的重要性,中国经济永难脱离寄人篱下的窘境。

综合各媒体报导,大陆金融受到建筑、原料等行业放贷影响,呆账金额可能高达五千亿元人民币,尽管中国总理温家宝再三要求落实金融管理、杜绝过度浪费、不要盲目投资例如钢铁、水泥等十大行业,至于能否得到预期目标,一般并不看好,充其量只能视为暂时降温,对长期的经济发展仍未能切中时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宁认为,一味仰赖外来投资以提高大陆建设只能视为近程办法,今年第一季外来投资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六,如果吸引外资就能解法经济或建设问题,也不至于出现必须降温的情况。

他认为,大陆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总体需求的不平衡,必须靠扩大消费方式促成产业发展与资金流动,以去年大陆消费品库存量多达四兆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毛额百分之四十一来看,若能货畅其流,对带动经济更有助益。

针对宏观调控限制十大行业,尤其是钢铁业,究其根底,主要是因各类信贷资金过于庞大,但是,虽然禁止还是难以真正遏止,因为大陆小型钢铁厂过多,每一生产线能达到国际标准年产业五千至一万吨者仅约八家,其余百分之九十九均属小型工厂,却也因过于分散,导致水源、矿物、生产设备等资源重复投资与浪费。

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几乎是从中国中央到地方众所皆知的事实,但是,中国官方对此问题却是束手无策。江苏一家著名的化纤厂人员就说,即使明知资源有限,在当地资源不足情况下只能转向山西等地采购,至于这样的生产方式能维持多久,谁也不敢预料,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此外,另人忧心的是斥资添购设备,但缺乏专业操作人才,完全受制于外国技师,一旦外籍技师离开,这批进口的器材即形同废物。

除了高科技仪器操作受制外人,欠缺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自主性也是当前大陆产业的一大隐忧,也难怪深圳自今年以来,已有三百多家代工生产DVD工厂因缺乏自有技术,在外国母厂要求提高品牌费与进口国提高关税后,由于无可图而关厂。

李志宁表示,大陆高科技产品的零组件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全从外国进口,中国产业界在无法掌握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当然无法进一步发展。例如,大陆生产的电视机占全球百分之七十五,可是,关键元件全赖外国,中国官方必须尽早破除引进外资就能提升中国经济的迷思。

这项看法对照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展大国可以获得印证,他们无一如同中国号召大量外资来支撑经济,靠的全是技术本位,中国相形下毫无优势可言。

李志宁认为,官方一再鼓吹创业,或是宣传经商获利的“千万教授”等情况,只会深化不务实、唯利是图的价值偏差,大陆目前还出现轻视自研技术制造业的现象,如果这个现象不能尽快扭转将会使得大陆的产业甚至整个经济都受制于人,无论是从亚洲四小龙或欧美等国的例子来看,都显示官方必须重新思考教育方式,以及有计划培养高科技人才和鼓励制造业加强研发。

此外,大陆地大物博、资源用之不尽的观念也有待改变。李志宁表示,鉴于大陆近年来因为开发自然资源形成的“资源城市”已经锐减十分之一,曾向中央申请研调专案针对大陆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经济效益与制造业使用资源情况做深入调查,但是无疾而终。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中央单位应该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否则未来可能造成生产问题,甚至衍生出经济与社会问题。

相关新闻
何清涟谈中国经济降温的实质
国际油价 专家长期看空
中国经济降温难 仍强劲增长
丁力:中国的经济改革加深了社会危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