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陷入宏观调控及升息之间的抉择

标签:

【大纪元6月19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十九日综合报导)中国大陆经济热得发烫,但逐步降温中,使得中国人民银行似乎还不到祭出升息手段的地步。从人行6月18日例行季度会议上重申维持人民币稳定,并表示抑制放款措施已奏效,中国官方可能会待更多数据出炉再决定下一步做法。

中国今年前5个月新增放款金额和上年同期相比衰退6.9%,意味放款增长速度已获控制。中国官方为抑制经济过热,对包括铝业、水泥、钢铁、汽车及房地产等部分产业采取限制贷款措施。

尽管如此,是不是可以说,中国已经成功地将经济引导至软着陆? 其实不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Suisse First Boston香港经济学家陶冬将北京政府目前正进行中的宏观调控经济降温措施形容成“窒息疗法”(choke therapy)。

陶冬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经济降温措施已经奏效,但付出庞大的代价。由于政府遏制信贷放款成长,银行不但不核贷新贷款,也拒绝展延现有贷款。房地产开发商无奈地处分土地,进口商归还原料。

陶冬强调,北京政府认为藉由抑制贷款可解决经济过热。但是,这个策略的问题在于抑制信贷放款成长时间过长,就像让身体缺氧一样。

一般认为,大规模抑制放款的做法不能持久,因为中国在减缓钢铁、水泥和房地产投资时,必须将资金导向其他行业,尤其是日益吃紧的电力产业。全面经济成长减缓,恐导致失业率攀升,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达4.3% ,创23年来高峰。此外,尽管放款紧缩,但能源和原料短缺仍拖累经济。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来数度表示,宏观调控任务十分繁重,煤、电、油、运供求问题仍相当吃紧,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

对于外界认为升息将有助于经济降温的看法,陶冬认为,中国升息势在必行。然而,日本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 Japan Inc.的Robert Subbaraman表示,中国升息并非“木已成舟”。

JP摩根大通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龚方雄指出,在5月份经济数据出炉显示经济成长开始减缓后,中国不可能采取激进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应该不会在近期内升息。

他说,北京当局可能希望观察6、7月的经济数据后,再决定下一波宏观调控策略,尤其是升息与否的问题。

北京官方曾表示,一旦通货膨胀超过5%,中国将决定升息。中国5月消费者物价较上年同期攀升4.4%。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最早6月份通膨率会超过5%的目标。夏斌曾表示,不排除升息可能性,人民银行将提高利率。

中国智库社会科学院经济金融专家易宪容日前撰文表示,中国必须升息,为经济发展过热降温,提高经济宏观调控效果。针对投资过热所引发的通膨加剧,升息是“最方便和经济的措施”。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李扬则表示,中国应延后决定是否调升利率,因消费者物价可能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开始下跌,升息将吸引更多的投机热钱涌入,恐导致通货膨胀再上扬,纵使决定升息,应微幅调整“特定的利率”,不是全面升息。

目前中国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上次升息是在1995年7月。

但问题是,规模高达1.4兆美元的中国经济体,今年必须为社会新鲜人创造至少900万个新工作,还必须提供国营企业下岗工人500万个工作。意味大陆今年必须较去年多创造100万个工作机会,整体经济减缓是不被容许的。

在外界对于中国抑制放款成长做法是否比升息更有效而争议不休之际,加上美联准会尚未决定升息幅度前,北京当局可能会等待更多的经济数据说话后,再决定下一步策略。

相关新闻
北京、浙江等七省市确定上调居民生活电价
封杀阿妹 中共装无辜
中国批台军购 台批大陆军费增长惊人
中美同意未来六年两地航班增加五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