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外力会加大风险

梁京:评大陆银行改革的策略

梁京

标签:

【大纪元10月18日讯】国庆长假后没几天,就有一条颇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大陆银行系统有四十几位省级分行的行长和副行长,密谋以出国考察金融为名集体外逃。传闻还说,密谋败露,大陆当局特别成立了一个代号是“05-9”的专案组查处此案。无论是否属实,这一传闻都将再次引起人们对大陆金融系统的密切关注。大陆的银行改革,用大陆高层的话来说,已经进入了“背水一战”的阶段。他们的这种说法,表面上显示了当局改革的决心以及他们对形势严峻的认识。其实呢,这种说法既流露出他们的信心不足,同时也有很大的欺骗性。

大陆国有银行系统的危机,与大陆其他国有企业的危机一样,根子是产权问题。在改革初期,许多人接受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就能够搞市场经济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改革已经二十多年的今天,人们早已普遍地认识到,没有私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当然,人们同时也认识到,改造计划经济的基础——国有产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国有部门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的特权,还具有社会身份的特权。正是为了维护或照顾这些特权,当权者必须不断地避重就轻,自欺欺人,一次又一次地声称,他们终于找到了更好的改革方案,使国有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获得新生。

事实是,大陆国有企业的所谓改革,很少有真正的成功。大陆市场经济的成长,从来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私有经济和海外私人资本推动的结果。因此,这一次大陆国有银行系统的改革,也绝不会创造“背水一战”而大获全胜的奇迹。

大陆银行改革的真正希望,在于给大陆本土的私人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在的问题是,大陆当局仍然受到歧视农民,歧视私人企业家的偏见的严重影响。他们对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对于促进本土的,地方性私人银行的发展,却不予重视。

尽管大陆的私人企业家,尤其是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那些计划经济的官僚们总是低估了他们的潜力,但是主持大陆银行改革的决策者们,还是摆脱不了鲁迅当年说过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心态,选择了全面借助外力的基本策略。

从表面上看,大陆当局借重洋人理由充分。现代金融复杂深奥,没留过洋的专家尚且知识不够,更不用说农民出身的土包子了。但是,大陆银行改革的设计者们偏偏忘记了,最善于学习的是企业家,而绝不是官僚。台湾的王永庆,香港的李嘉诚,都是出身卑微,学历不高,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从洋人那里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

根据大陆加入WTO的协议,大陆银行业将在两年内对外资全面开放。现在大陆当局最担心的,就是外资进入中国以后带来的风险。问题是,外资进入中国大陆会带来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一种风险是对大陆金融稳定的风险。外资图利而来,无利则去,如果大陆当局没有能力维持稳定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必然刺激外资采取捞一把就走的方针。但是,这种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陆自身金融系统的素质和管理的能力。外资带来的另一个风险,是对国有银行系统的冲击。

由于利益导致的偏见,大陆银行改革的决策当局完全混淆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风险。他们认为,由于国有银行素质太差,外资的竞争必然打击国有银行,又因为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打击了国有银行也就必然增加大陆的金融风险。这种偏见的要害是,他们不愿意相信,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国内的民间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地方上迅速地形成能与外资抗衡的银行资本。说到底,民间资本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足,但是在信息和本地的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外资不可比拟的优势。既然大陆的国有银行懂得利用外部的知识和人才,难道大陆的民间企业家就不懂得利用和驾驭外国的专业人才了吗?

大陆银行改革的主持者对外资的高度依赖,已经引起了国内民众的疑虑。一些人在网上指责大陆当局贱卖国有银行,而大陆的官方学者则回应说,绝不是贱卖,因为如果不请外国人来投资,国有银行恐怕价值是负的,是外国人的资本,提高了大陆官办银行的市场价值。对此,我不禁要问,如果有一天外资看到形势不妙,大举撤离,而国内的民间银行又没有成长起来,那岂不是鸡飞蛋打了吗?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报导》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梁京:从取消农业税看大陆农村治理的危机
梁京:对胡锦涛政治智慧的一次考验
梁京:高房价挑战胡温执政能力
梁京:母亲被妖魔化的背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