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达人】缝补台湾历史缺角─洪英圣

林佳蓉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在 走到脚掌起水泡的军旅岁月中,长年考证地名的洪英圣,活像一位“苦行僧”,以步履回溯历史的点滴。从台中清泉岗出发,一路经过斗六、斗南、嘉义、梅山、左营,至恒春,二十五年前当兵时的洪英圣,步伐几乎已踏遍半个台湾,“这是哪里?”俨然成为他当时的口头禅。

 为 使失根的兰花有延续的养分,洪英圣从退伍后,历经八年时间的考证探访,并用担任省政记者时的零碎下班时间,推掉所有无关紧要的应酬饭局,默默地耕耘这块乏人问津的考证领域,终于在民国84年发表第一本研究台湾地名专书的《情归故乡─台湾地名探索总篇》,前后三千多个日子就这么一步一脚印的奉献在这片土地。

 为 追溯地名的起源,洪英圣翻遍了大大小小的中、外古籍,从明郑、荷西时期、经清、日据,到光复,文献几乎盈满整个空间,其中挑战度颇高的莫过于古时候的概念图。原因是古地图大都只约略标示出相关位置,缺少距离的数字佐证,因此范围与位置往往有出入较大的情况发生。

 除 标示不明外,地图在经年累月的更新及变换下,从缺乏距离概念的古地图延伸到有卫星地位的航照图,经交叉比对才可找出正确位置,功夫之繁琐,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例 如为探求“基隆市”的来由正确性,洪英圣自掏腰包,远征到西班牙赛维尔古城的历史档案馆去查个水落石出,种种越掘越深的地名源头,在洪英圣锲而不舍的使命感下,渐渐露出了曙光。虽然自己也曾觉得这样的考证是“有够傻”,但在满足好奇心的驱使及传承信念的支持下,穷山恶水,洪英圣也愿意前行,展现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胸襟。

 所 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图既然已经是随伺在侧,接下来怎么找到那个“说地名故事的人”?洪英圣说:“有时候就是靠机运了!”



 在 探访乡野耆老的过程,有时候就像冥冥中有贵人牵线般,虽然历经波折,但上苍不负苦心人,总是会在适当时机,安插一颗希望之光的引子,慰劳那些下憨功的人。
 
但 怎么辨别谁是那位正宗的说故事人,就是擦掉历史明镜上的第三层尘埃。由于以讹传讹的口述历史没有盖棺论定的成局,所以在传承上也分好几门派,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就需要回到地图的验证来比对,以相对值找到最原始的正宗。
 
唐 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经过好几年上山下海的落脚找寻,洪英圣发现地名的来由与生活型态有着饶富趣味的意义和关系。
 
如 台中、彰化有许多地名叫做“番婆庄”,原来是源自平埔族母系社会的经济脉络,母系社会,家产、生计全由女性一手掌握,清初满州人统治下的汉人,在台湾并没有土地所有权,来台开垦的汉人必须低声下气地向平地原住民(平埔族人)承租耕地、缴交地租的背后,因此衍生“番婆庄”的地名,汉人先民仿佛幽了历史一默。
 
要 找出地名的起源,除研究地名与经济型态的结合,洪英圣还要寻找日据时期,日本的命名逻辑,1920年日本在台湾实施地名简化,把三个字以上的地名一律简化成两个字,又把笔画较多的汉字,简化成笔画少的汉字,如洪英圣的故乡“草鞋墩”,就被硬生生的改成了“草屯”,让“稻草编织的鞋子”莫名成了“一堆草”,造成原有的文化历史扭曲、变形,让后人难以理解它的原貌。
 
因 此洪英圣正筹组“台湾地名学会”,希望唤起各地爱乡土人士,一同找回自己家乡的原貌,并在中国医药大学首开“地名”课程,从课堂爆满的情况来看,底下闪着的是对自己家乡有感情、有理想的希望,透过这些青年学子的热情,故事才有办法继续接力下去。
 
那 段曾花他8年时间上天下地搜寻“说故事人”的岁月已经收成,如今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述各地精彩的人已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洪英圣。
——本文转载自《OTOP地方特色网》 http://www.otop.org.tw(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经是开着百万名车出入的简连生,在十多年前投入有机农业的领域后,这辆昂贵的名车顿时成了他的运菜车,每天除了上前跟菜市场的妈妈们寒暄外,发挥生意头脑的简连生也开始从他们的回应里进行问卷调查的工作,并在面对客户时进行农药与人体健康的观念,一步步将当时高过时蔬6倍的有机蔬菜推展出去。
     
  • 如 同古老的传说,在一个神秘的岛屿上,住着一位岛主,他在这块无人居住的岛屿上,默默的守护着祖先所留下来的瑰丽之地。“这是我好几代以前的祖先所留下来的岛屿,地契现在都还在喔!”涂义福自从回到澎湖之后,就十分用心经营这个属于家族传承的地方。在开发观光方面,他始终秉持着不会对环境的保育上构成威胁为准则,只要是来这里玩的游客,他都会一一教育,让大家和他一样了解这块土地,珍惜海里的资源。
  • 远 洋渔业船长谢哲三,即使周游列国将近50年,对于英文的应对,他也总是以“no”及“party”闯天下。

  • “ 司机麻烦,我要到夫人村”“去那边喝咖啡?”10个到夫人村的人有10个一定都是去喝咖啡,而且报到率最高的时段一定是落日,因为游客可以坐在贝壳装饰的墙垣静数红咚咚的太阳沉入海面,等粼粼的波光退去接着上映的是一张绣满璀灿晶亮的星光黑幕,笼罩着岸边所有需要被安慰的人。
  • 从 桃园县复兴乡的泰雅部落嫁到南庄乡东河村的赛夏部落,朵细·马幸(徐年枝),做的不是传统的泰雅族编织,而是从赛夏族的传统编织延伸而成的创新产品,不论是现代的手机袋或实用的零钱包,朵细·马幸运用赛夏传统图腾与色彩编织出的不仅是无止尽的创意,更是文化的传承。
  • 一 年要求自己得发表六篇文章、四处游历各国比较林业经营的中兴大学森林学系罗绍麟教授,除了一步步踏实的在学界耕耘外,同时也是造林将近30年的育林人,除双重身份以外,性格也随之改变。面对群众,罗绍麟侃侃而谈的以实作经验发声,但在退居自己那片隐世的小林地后,常常可以看他目光飘远,停留在地平线的尽头,这位将林地所见所闻提供给学界专业人士及学生的教授,谦虚的说“野人献曝而已啦!”

  • 拿 起一本竹制的餐厅菜单,刘文煌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右手轻轻一掀,就翻开了菜单。面对使尽蛮力也打不开的客人,他说:“只要诚心诚意的说阿弥陀佛,就可以打开啦!”听着刘文煌煞有其事的说着,大伙总是笑得东倒西歪,念多少次的阿弥陀佛都没用。原来,这菜单也是有“玄机”在里头的呢!
  • 南 投县鹿谷乡特用作物产销班第5班班长张富钦,以产制冻顶乌龙茶为主,利用夏茶产制团粒状的“贵妃茶”,施用含氮量高的有机肥,诱使小叶绿蝉吸食茶菁,增加贵妃茶的茶菁产量;研发冻顶茶茶菁发酵技术及低温烘焙法,并发挥创意,将贵妃茶加入红茶,研发“贵妃红玉冷泡茶”立体茶包,有效缩短冷泡时间。所产制的乌龙茶以“富源茶圃”品牌行销,贵妃茶则透过产销班以“顶贵妃”、“贵妃美人”共同品牌销售。对于推动个人茶叶及产销班贵妃茶系列产品,均积极参与、绩效优异,获神农奖表扬。
  • 带 有特殊气味的椒类,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健康蔬果,近年来市面上除了青椒外,也常见到红色、黄色的彩色甜椒。通过多层评选,并获得满分的94年神农奖状元刘赞和,就是在南投县埔里种植彩色甜椒的农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