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寻菇趣

人气 102
标签: ,

【大纪元9月3日讯】记者张肇麟/专题报导.摄影

采野菇在欧洲流传已久,在日本也被视为是深具秋季“旬味”的野外体验, 其实台湾拥有极其多样的菇类,带着一本图鉴走进郊山步道, 在腐木上或是草丛中寻找野菇,就能享受发现宝藏般的初秋野趣。

赏菇像寻宝
发现最享乐

台湾地形特殊,涵盖从热带到寒带的气候区,再加上潮湿的环境,孕育了近6,000种俗称菇类或是蕈类的“大型真菌”,而且60%分布在1,300~2,300公尺的中海拔地区,观察难度不高。

研究大型真菌超过20年的林业事业所研究员张东柱指出,因为菇类的外型,从初生到成熟常有极大变化,不一定能观察到典型的形态,容易造成辨识上的困难。

但张东柱认为寻野菇其实不难,可先从留意枯木或废材开始,腐倒木尤其是它们的温床,就连枯枝上都有可能发现不只一种的菇类。

不过,在腐倒木上发现到的多半是木质化的“硬菇”,想找到像把小雨伞的“软菇”,可得放慢脚步仔细搜寻地面的落叶层,肯定会越找越起劲。

赏野菇的最大乐趣,其实就像在寻宝。因为菇类不像植物生长期较长且地点较固定,特别是软菇,真可用“神出鬼没”形容,就算是专家都无法保证何时何处可以看到。正因如此,若是能找到可以食用的野菇,更是教人兴奋雀跃。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周文能也指出,全世界菇类有七、八成尚未命名,台湾拥有的近6,000种菇类中只有1,000多种有纪录,每100种中就有2、30种是新种,让人充满惊喜与成就感。

寻菇开步走

台北天母古道

台北市的天母古道在经过整修后,即使部分路段坡度较大,但因为设有阶梯,所以一般人都可以轻松游走同时寻找野菇。

途中会经过阔叶林地,除了绿意夹道,走起来相当舒适外,四周也藏身许多野菇,就连步道的木质围栏上都能发现野菇生长。

建议大家可以从文化大学旁步道入口往下走,边走边注意观察道路两旁,惬意省力就能享受寻菇乐趣。

新竹县芎林乡

驱车深入新竹县的鹿寮坑,当地设有芎林乡唯一的香菇农场。

农场使用目前少见的传统段木栽培法,将培育完香菇的相思树段木堆置路旁,形成野菇生长的温床,当中也能找到喜欢腐木的锹形虫。穿越跨在小溪上的竹亭,对岸林地有一株树龄达300年的九丁榕老树,板根犹如门槛高。

香菇农场利用自家栽培的新鲜香菇推出风味餐,香菇包肉掺入梅干菜,展现客家风味;木耳汆烫后冰镇,加上蒜末乌醋调味,口感爽脆又开胃。

常见野菇照过来
吃免惊

〈尚鲜美〉蚁巢伞
与白蚁共生而得名,见到它向下挖,就会发现白蚁巢,而且要等蚁巢废弃才会有子实体现身。菌盖开裂会露出类似鸡丝的厚实白色菌肉,因此俗称“鸡肉丝菇”。菌盖未完全开展时口感尤佳,肉质嫩、味道鲜,由于目前没有人工栽培的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山珍野味唷!

〈可口美〉宽鳞多孔菌
新鲜时菌盖呈乳白色,表面有一圈圈鳞片形成均匀斑纹,外型相当诱人,加上肉质肥厚有弹性,也是佳肴素材。
它们主要生长在阔叶树腐木上,因为像是安在树上的小板凳,所以有个“森林精灵的马鞍”的可爱英文名字,有时会出现在树木枯枝底部,寻找野菇时别忘记抬头找找唷!

〈超茂盛〉巨大口蘑
任谁看到这丛生的壮硕野菇,都会好奇它可不可以吃?答案是肯定的!
它们不时出现在低海拔林地甚至是住家庭院中,外型壮观生长快速,菌盖直径最长到30公分,据说重量可达数十至百斤!俗名“金福菇”,与蚁巢伞以及俗称“台湾松茸”的松口蘑都是美味食用野菇代表。

〈特有型〉变色圆齿菌
别以为菇类子实层都是褶状的,其实还有孔状、平滑或是齿针状,齿菌科就是其中的代表种。菌盖背面密生硫磺色的细小短圆柱,反过来看就像一块长毛地毯。幼期菌肉质感柔嫩,加姜丝拌炒就很美味。料理前需仔细清洗,菌肉会变土黄或是暗绿色,大可放心食用。

〈保健品〉灵芝
确实具有提升免疫力与生理机能等效用的著名药材,菌盖表面有从红褐色、黄色到外缘的乳白色的同心环纹,色彩鲜艳,加上就像打过蜡的亮面质感,难怪自古就被视为吉祥仙草。可在地面腐植层生长,若是寄生在相思树、凤凰木甚或榕树,则会造成树木根腐甚至死亡。

尝不得
细鳞蘑菇

菌柄上具有下垂的膜状菌环,背面的菌褶与菌柄并不相连,形成一圈白环,称为“离生”,两项特征显示具毒性。

成熟时菌盖平展甚至边缘反翘,因此英文名为平顶蘑菇,表面密布黑褐色细鳞。误食会引起呕吐、腹泻,全株散发合成树脂的气味,可作为辨识。

紫色裸伞
菌盖表面满覆紫红色小尖角鳞,使得全株呈现鲜艳的粉紫色,属于木栖腐生,常在低海拔林地内的腐木甚或住宅庭院中发现。

外型相当可爱,但含“幻觉型”毒性,菌环不明显,呈现蛛网状,得仔细观察辨认。

绯红齿湿伞

虽然形体颇小,但红通通的菌盖十分显眼,仔细搜寻草丛就有机会发现它们踪影。

它们的外型变化大,成熟时菌盖表面具蜡质,并且呈漏斗型,菌褶相当明显。目前并无相关文献确认可食或有毒,千万不要冒险尝试。

丛伞丝牛肝菌
雪白且带透明感的丛生小菇,在色调暗沉的腐倒木的衬托下更显精巧,半球型的菌盖下是圆形菌孔,与牛肝菌特征相似,加上菌肉单薄,日照下散发着朦胧光芒,在夜晚还会发出微微绿光,特别是中空的菌柄。尚未确定是否具有毒性,细心观察欣赏最好!

疱状胶孔菌
在腐朽的竹管外侧发现,没有菌柄构造,外型从半圆形到贝壳状,多数会群聚生长,具透明感的白色菇体。摸起来带有黏性且类似软橡胶的弹性,近距离观察表面还有疱状突起,在它的背面还有十分明显的圆形菌孔。

采菇必备品

◆采集野菇要携带铲子及修枝剪或锯子,周文能特别提醒:采集袋以纸袋为佳,因为菇类被采摘后会释出水汽,塑胶袋较不通气,容易造成闷坏腐烂,并且较不抗挤压,易造成菇类损伤。

◆由张东柱与周文能合著的《野菇图鉴》(远流出版)是赏野菇的必备利器,书中介绍400种本土常见大型真菌,并为入门者设计了“型态大类辨识法”:可依外观先简单分为褶菌、非褶菌、腹菌、胶质菌以及子囊菌等5类,再依特征寻找可能属于的群组,并对照典型照片,推测最接近的科别,最后逐个比对检查,相当实用。

菇类小常识

◆ 一般人都认为颜色越鲜艳的菇类越毒,周文能说其实不然,但至今尚未有简单快速的判别方法。可以确定的是,菇类并不具有触摸性毒素,也不像蛇类或蜜蜂会藉叮咬针刺注入毒素,只要不食用,就不会引发中毒。另外,目前发现有毒性的菇类都是软菇,硬菇是没有毒性的。

◆ 有些野菇属于“菇酒相克”种类,原本可食甚至味道鲜美,但是一跟酒共食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因此品尝野菇时,尽量避免同时饮用酒类饮料。

旅游资讯

◆鹿寮坑段木香菇农场地址:新竹县芎林乡华龙村187号,电话:(03)5932691。采菇体验需10天前预约。

◆鹿寮坑导览可电洽农村自然生态文化协会:(03)5932729。

◆远流出版社印制《野地侦探的毒菇小秘笈》折页,图示30种台湾常见的毒菇,并标示子实体出现的季节、分布海拔、生长习性、毒性以及误食造成的症状,索取可电洽:(02)23926899。(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闻到臭味以为出人命  原来是臭菇惹的祸
使用真菌代替杀虫剂杀死蚊虫
使用真菌代替杀虫剂杀死蚊虫
我眼中的法拉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