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尋菇趣

人氣 102
標籤: ,

【大紀元9月3日訊】記者張肇麟/專題報導.攝影

採野菇在歐洲流傳已久,在日本也被視為是深具秋季「旬味」的野外體驗, 其實台灣擁有極其多樣的菇類,帶著一本圖鑑走進郊山步道, 在腐木上或是草叢中尋找野菇,就能享受發現寶藏般的初秋野趣。

賞菇像尋寶
發現最享樂

台灣地形特殊,涵蓋從熱帶到寒帶的氣候區,再加上潮溼的環境,孕育了近6,000種俗稱菇類或是蕈類的「大型真菌」,而且60%分布在1,300~2,300公尺的中海拔地區,觀察難度不高。

研究大型真菌超過20年的林業事業所研究員張東柱指出,因為菇類的外型,從初生到成熟常有極大變化,不一定能觀察到典型的形態,容易造成辨識上的困難。

但張東柱認為尋野菇其實不難,可先從留意枯木或廢材開始,腐倒木尤其是它們的溫床,就連枯枝上都有可能發現不只一種的菇類。

不過,在腐倒木上發現到的多半是木質化的「硬菇」,想找到像把小雨傘的「軟菇」,可得放慢腳步仔細搜尋地面的落葉層,肯定會越找越起勁。

賞野菇的最大樂趣,其實就像在尋寶。因為菇類不像植物生長期較長且地點較固定,特別是軟菇,真可用「神出鬼沒」形容,就算是專家都無法保證何時何處可以看到。正因如此,若是能找到可以食用的野菇,更是教人興奮雀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周文能也指出,全世界菇類有七、八成尚未命名,台灣擁有的近6,000種菇類中只有1,000多種有紀錄,每100種中就有2、30種是新種,讓人充滿驚喜與成就感。

尋菇開步走

台北天母古道

台北市的天母古道在經過整修後,即使部分路段坡度較大,但因為設有階梯,所以一般人都可以輕鬆遊走同時尋找野菇。

途中會經過闊葉林地,除了綠意夾道,走起來相當舒適外,四周也藏身許多野菇,就連步道的木質圍欄上都能發現野菇生長。

建議大家可以從文化大學旁步道入口往下走,邊走邊注意觀察道路兩旁,愜意省力就能享受尋菇樂趣。

新竹縣芎林鄉

驅車深入新竹縣的鹿寮坑,當地設有芎林鄉唯一的香菇農場。

農場使用目前少見的傳統段木栽培法,將培育完香菇的相思樹段木堆置路旁,形成野菇生長的溫床,當中也能找到喜歡腐木的鍬形蟲。穿越跨在小溪上的竹亭,對岸林地有一株樹齡達300年的九丁榕老樹,板根猶如門檻高。

香菇農場利用自家栽培的新鮮香菇推出風味餐,香菇包肉摻入梅干菜,展現客家風味;木耳汆燙後冰鎮,加上蒜末烏醋調味,口感爽脆又開胃。

常見野菇照過來
吃免驚

〈尚鮮美〉蟻巢傘
與白蟻共生而得名,見到它向下挖,就會發現白蟻巢,而且要等蟻巢廢棄才會有子實體現身。菌蓋開裂會露出類似雞絲的厚實白色菌肉,因此俗稱「雞肉絲菇」。菌蓋未完全開展時口感尤佳,肉質嫩、味道鮮,由於目前沒有人工栽培的技術,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山珍野味唷!

〈可口美〉寬鱗多孔菌
新鮮時菌蓋呈乳白色,表面有一圈圈鱗片形成均勻斑紋,外型相當誘人,加上肉質肥厚有彈性,也是佳肴素材。
它們主要生長在闊葉樹腐木上,因為像是安在樹上的小板凳,所以有個「森林精靈的馬鞍」的可愛英文名字,有時會出現在樹木枯枝底部,尋找野菇時別忘記抬頭找找唷!

〈超茂盛〉巨大口蘑
任誰看到這叢生的壯碩野菇,都會好奇它可不可以吃?答案是肯定的!
它們不時出現在低海拔林地甚至是住家庭院中,外型壯觀生長快速,菌蓋直徑最長到30公分,據說重量可達數十至百斤!俗名「金福菇」,與蟻巢傘以及俗稱「台灣松茸」的松口蘑都是美味食用野菇代表。

〈特有型〉變色圓齒菌
別以為菇類子實層都是褶狀的,其實還有孔狀、平滑或是齒針狀,齒菌科就是其中的代表種。菌蓋背面密生硫磺色的細小短圓柱,反過來看就像一塊長毛地毯。幼期菌肉質感柔嫩,加薑絲拌炒就很美味。料理前需仔細清洗,菌肉會變土黃或是暗綠色,大可放心食用。

〈保健品〉靈芝
確實具有提升免疫力與生理機能等效用的著名藥材,菌蓋表面有從紅褐色、黃色到外緣的乳白色的同心環紋,色彩鮮豔,加上就像打過蠟的亮面質感,難怪自古就被視為吉祥仙草。可在地面腐植層生長,若是寄生在相思樹、鳳凰木甚或榕樹,則會造成樹木根腐甚至死亡。

嘗不得
細鱗蘑菇

菌柄上具有下垂的膜狀菌環,背面的菌褶與菌柄並不相連,形成一圈白環,稱為「離生」,兩項特徵顯示具毒性。

成熟時菌蓋平展甚至邊緣反翹,因此英文名為平頂蘑菇,表面密布黑褐色細鱗。誤食會引起嘔吐、腹瀉,全株散發合成樹脂的氣味,可作為辨識。

紫色裸傘
菌蓋表面滿覆紫紅色小尖角鱗,使得全株呈現鮮豔的粉紫色,屬於木棲腐生,常在低海拔林地內的腐木甚或住宅庭院中發現。

外型相當可愛,但含「幻覺型」毒性,菌環不明顯,呈現蛛網狀,得仔細觀察辨認。

緋紅齒溼傘

雖然形體頗小,但紅通通的菌蓋十分顯眼,仔細搜尋草叢就有機會發現它們蹤影。

它們的外型變化大,成熟時菌蓋表面具蠟質,並且呈漏斗型,菌褶相當明顯。目前並無相關文獻確認可食或有毒,千萬不要冒險嘗試。

叢傘絲牛肝菌
雪白且帶透明感的叢生小菇,在色調暗沉的腐倒木的襯托下更顯精巧,半球型的菌蓋下是圓形菌孔,與牛肝菌特徵相似,加上菌肉單薄,日照下散發著朦朧光芒,在夜晚還會發出微微綠光,特別是中空的菌柄。尚未確定是否具有毒性,細心觀察欣賞最好!

皰狀膠孔菌
在腐朽的竹管外側發現,沒有菌柄構造,外型從半圓形到貝殼狀,多數會群聚生長,具透明感的白色菇體。摸起來帶有黏性且類似軟橡膠的彈性,近距離觀察表面還有皰狀突起,在它的背面還有十分明顯的圓形菌孔。

採菇必備品

◆採集野菇要攜帶鏟子及修枝剪或鋸子,周文能特別提醒:採集袋以紙袋為佳,因為菇類被採摘後會釋出水氣,塑膠袋較不通氣,容易造成悶壞腐爛,並且較不抗擠壓,易造成菇類損傷。

◆由張東柱與周文能合著的《野菇圖鑑》(遠流出版)是賞野菇的必備利器,書中介紹400種本土常見大型真菌,並為入門者設計了「型態大類辨識法」:可依外觀先簡單分為褶菌、非褶菌、腹菌、膠質菌以及子囊菌等5類,再依特徵尋找可能屬於的群組,並對照典型照片,推測最接近的科別,最後逐個比對檢查,相當實用。

菇類小常識

◆ 一般人都認為顏色越鮮豔的菇類越毒,周文能說其實不然,但至今尚未有簡單快速的判別方法。可以確定的是,菇類並不具有觸摸性毒素,也不像蛇類或蜜蜂會藉叮咬針刺注入毒素,只要不食用,就不會引發中毒。另外,目前發現有毒性的菇類都是軟菇,硬菇是沒有毒性的。

◆ 有些野菇屬於「菇酒相剋」種類,原本可食甚至味道鮮美,但是一跟酒共食就會出現中毒現象,因此品嘗野菇時,盡量避免同時飲用酒類飲料。

旅遊資訊

◆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地址: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187號,電話:(03)5932691。採菇體驗需10天前預約。

◆鹿寮坑導覽可電洽農村自然生態文化協會:(03)5932729。

◆遠流出版社印製《野地偵探的毒菇小祕笈》摺頁,圖示30種台灣常見的毒菇,並標示子實體出現的季節、分布海拔、生長習性、毒性以及誤食造成的症狀,索取可電洽:(02)23926899。(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聞到臭味以為出人命  原來是臭菇惹的禍
使用真菌代替殺蟲劑殺死蚊蟲
使用真菌代替殺虫劑殺死蚊虫
我眼中的法拉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