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谈面条、野鸽子和中国作家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郭若鹿青霜采访报导/马建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中国人。

  马建定居伦敦,专事小说创作, 他把自己的小说归为流亡文学。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红尘》2002年获英语文学界旅行文学领域的最高奖——英国托马斯.寇克旅行图书奖。法国文学月刊《阅读》(LIRE)2005年推选代表本世纪的全球50位作家,马建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入选。

  2005年马建在美国耶鲁、哈佛等七所大学的巡回演讲并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好作品离不开自由的写作心态与作家对人类的同情和怜悯。


在“解放”中失去自由

  马建认为活在专制国家的人都被“一个很大的东西给罩住了”,这个恐怖而充满诱惑的大东西在中国文坛就是从苏联引进的“作家协会”,它给职业作家住房、电话、级别、荣誉等优惠条件,于是他们就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慢慢消失了。

  马建勾勒了这么一幅中国作家消失图:

  从49年到80年代,中国很多优秀的作家只有名字,他们的作品自己也不敢承认了,或者几乎没有作品,马建称该时期为中国作家全军覆没期。“所谓为工农兵服务就是为党服务,很多作家从“解放”那天起就没再写作品,我们看到巴金、老舍不断的喊“解放了”“自由了”,但再写不出东西。《林海雪原》、《金光大道》只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宣传个人如何服从党,为党献生,没有意义。

  80年代初文坛的最大的特点是不断有很多优秀作品突破——查封——突破,刘心武、王蒙、贾平凹这批作家一开始都不错,有冲击社会的力量,但他们很快就被共产党吸收进去了,变成体制里面的文化官员,张贤亮是厅级领导,舒婷是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比起他们50年代的前辈,这批作家显得开放,什么都可以写了,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发表。最巧妙的是他们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写,哪些不可以写,哪些写了之后党会不高兴,自己在笔下已经控制住了。

  90年代的作家又往前走了一步,朱文、苏童、毕飞宇,陈忠实等的小说虽然不敢触及现实社会,但他们会含沙射影,写一百年前的中国,一直写到清代、汉代,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可以存在下去,读者也慢慢习惯文学跟现实不要太接近了。

  马建说,近年中国的文坛除了木子美、《上海宝贝》、性开放、吸毒等流行文学,还有一种看似揭露社会,替百姓说话的反贪文学,内容无非是地方的小坏人在捣乱,最后被英明的党清除出去,而真正共产党的恶、制度上的腐败没有人去碰撞它。马建觉得这种作品很可怕,“但中国人完全麻木了,看到贪官被清楚出党的时候拍手称快。”

  “活在专制国家的人,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也不认为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当你从一个旁观者来看,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的要求、他们的组织、他们的一切包括婚姻和爱情,都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有一个更大的东西就是恐惧,把这一切都给罩住了。实际上所有这些生命都是在一种恐惧的心态中活着而已,只是已经习惯了,不知道了。”


  马建在他的小说“拉面者”里描写了这么一个作家,脑子里有很多故事,但永远写不了好故事。“拉面者”象征一种专制, 马建认为,中国人就像一个面团,被拉来拉去,自己以为还在活着,其实他们都没有自我,更没有生命的光彩,就像面与拉面者之间似乎形成一种很舒服和谐的关系。“拉面者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但你能看到一双无形的手,把无数的中国人拉成千丝万缕。”

  也许是个性,也许是幸运,视自由为写作生命的马建不在那个罩里面。84年马建因为搞家庭舞会被公安局拘留,出来后他辞去中共全国总工会记者职务化缘流浪,走遍中国,然后辗转移居香港。97年马建因为看不惯中共国的五星红旗在那块自由的土地上飘扬,7月1日当天在香港搞了个地下诗歌朗诵会,宣布自己非法(“他们在香港合法了,我理所当然就是非法的!”)随即移居欧洲。马建把那一连串的逃亡称为“越狱”。

体制外野鸽子的命运

   2004年中国文坛上空掠过了一只野鸽子。野鸽子从风景秀丽的天边飞来,与被圈养的鸽子讨论“灵魂”“自由”,最后被人抓进笼子,勇敢的死去。这篇新疆维族青年作家亚森写的长诗“野鸽子”被翻译成汉语和英文,并在海外被制作成广播剧。


与年青人对话感觉非常困难

  从2003年起,马建应邀到澳洲、美国、伦敦多地巡回演讲,尽管演讲的题目是“文学与政治”,但年青人关心的事情不包括政治。马建说与青年人对话非常困难。他要很费力气去理解学生,理解了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

  “一边号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边消灭历史,养一大批文人塑造假历史,造成年轻一代对历史、对社会的无知。爱好文学的不知道高行建是谁,‘马建’二字在中国网站搜索的结果是罗马建筑。词汇量的封锁、思想的控制,把新一代的青年变成了另一种人,他们没有信仰,恨自己,只好用民族主义把各种情绪放进去。骂共产党说你骂中国,说美国怕中国强大,背后给你钱了……非常可笑的概念全混在他们脑子里。”

  “留学生们认为自己更能代表中国,中国跟西方没有区别,我们也讲英语,也用英语思维,甚至西方没有的我们都有。至于政治,共产党好点坏点,西方也一样;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接触到文化、思想,所以专制不专制也没有多大差别。”

  演讲中马建谈“拉面者”提到六四,学生问什么是六四,赵紫阳是谁?“这批留学生跟中国历史完全割断了,我问过他们,美国明星比我知道得还多,但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你跟他们讲历史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了,‘这些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凭什么要知道?’”

  更让马建痛心的是这代青年道德意识的丧失。“很多留学生,包括人大的学生,我问他们知不知道丁子霖?回答说‘知道。她家天天公安局的车在那停着,我们可不敢凑这热闹。’邻居被抓走了与我无关,一个老太太在那过着孤独的日子,你活该!”

  在“没有了国哪还会有家”一文中,马建记录了他和一位在英国留学了五年的博士生的对话。尽管内容与鸽子们的对话几近雷同,但对话却是发生在一个没有鸽套和笼子的地方:

  中国的海关是查禁书和报刊的。我说。
  我可从末被查过。她回答。
  中国是新闻出版不自由的国家。
  别逗了,我就在北京长大,从未感觉到新闻不自由,相反,连外国的报纸杂志都有。
  他们今天还在抓法轮功修炼者。
  马建呀,如果你当领导你也会抓。国家不稳定怎么发展经济。共产党又要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要顶着国际上敌对势力的破坏,也够不容易的了。你们这些反动作家就不能爱点国呀,太自私了吧。

* * * *

  马建说自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的马建却特别在意文化的归属感。每次到大陆,马建都明显感到长城、五千年文化只是个旅游项目,无论多伟大的作品,跟现在活着的人的心灵已经没有了关系。

  有一年元宵节,他在台湾卖小吃的地摊找汤圆。汤圆卖完了,摆地摊的对他说,“你去超市买一盒来,我给你煮。”置身这个仍旧不失中华文化底蕴的小岛,马建说他有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2004年末,马建从电视上目睹了巴格达中心广场上萨达姆巨型塑像轰然倒地,一个时代宣告结束的一幕,“我当时掉下了眼泪,在那些欢呼的伊拉克人民身上,我看到他们曾经的专制压迫的痛苦,联想到我在大陆那种麻木的生活。”


【作者简介】

  马建,中国先锋作家。1953年出生。1984辞去全国总工会记者职务化缘流浪。靠给人画画、理发和倒买纱巾、洁牙灵等走遍中国。
   1986年移居香港,并创办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著有长篇小说《思惑》、《拉面者》、《九条叉路》、《红尘》。中短篇小说集《你拉狗屎》、《怨碑》,文集《人生伴侣》、《发生关系》等。其小说尖锐幽默 。
   1997年前往德国鲁尔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1999年起任英国签约作家,专事小说创作。现定居伦敦。
   已翻译出版的著作语种有:德语、英语、意大利语、法语、荷兰语、挪威语、卡特兰语等。其中《红尘》的英译本,获英国2002年托马斯.库克国际旅行文学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怒江建坝之争轰轰烈烈一阵后,暂时平静下来。当反对者为工程搁置庆幸时,一些水电专家却颇不以为然,公开对媒体讲:“原来怎么进行,现在还怎么进行。”在他们看来,大坝工程上马建设是不可逆转的。
  • 法国的文学月刊《阅读》〔lire〕杂志,在今年第五期,隆重推选出代表本世纪的全球五十位作家。马建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入选。
  • 旅英著名中国作家马建应美国多所学校及机构邀请,于本月5日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美国巡回演讲。5日下午马建抵达耶鲁大学东亚系,与耶鲁大学师生交流其创作的行路历程。6日下午马建于哈佛大学演讲。
  • 马建是中国独立作家笔会理事,法国的文学月刊《阅读》〔lire〕杂志,在今年第五期隆重推选出代表本世纪的全球五十位作家,马建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入选。2002年9月19日,旅居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荣获在英国颁发的托马斯.寇克旅行图书奖。获奖作品是他的长篇小说英译本《红尘》。英国的旅行探险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托马斯图书奖也是英语界最高的旅行文学奖。马建是第一位荣获该奖的中国作家。奖金一万英磅。
  • 【大纪元记者李清﹑林冲芝加哥报道】旅居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十月十日应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邀请﹐在芝加哥大学举办演讲﹐主题为“中国文学与政治”。
  • 【大纪元10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马有志柏克莱报导/旅居英国的中国作家马建,十月十七日下午应加大柏克莱分校东亚系的邀请,在柏克莱举办主题为“中国文学与政治”的演讲。马建在演讲中着重讲述了六四后中国人人性的变化﹐包括道德的崩溃。而没有了任何信仰的共产党却越来越走向黑社会化。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今天的北京刺骨寒风,声动天地,可那群“因为我”而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的便衣兄弟,却仍坚忍地守在我的办公室外面。无人性的刺骨寒风显然没有在意裹胁在它漫无边际严寒中的这些生命。
  • 中华文化总会今天(20日)发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记录台南黑糖制糖师以柴烧古法炼糖的故事,找回台湾的“甜蜜”记忆。
评论